《大校的女儿》


  • 作者:王海鸰

  • 第二章
  • 第二章  
      “大狗”是绒毛玩具狗,大小像一个婴儿,天蓝色,很干净很纯洁的颜色。是我在北展的一次展销会上花十八元钱买回来的,那时海辰还在我的肚子里。冉一看到它就喜欢上了,当天吃饭时也要抱在怀里不肯撒手,睡觉时就把它放在他的被窝里,同他枕一个枕头。那天晚上冉睡下后我去卫生间洗衣服,洗完衣服还听到冉在熄了灯的屋子里嘟嘟囔囔,细听,他正在给大狗讲故事:从前啊……后来啊……从此后……“大狗”是他给取得名字,问他为什么不叫“小狗”,他说,都叫小狗,都听腻了。很有创新意识。冉非常在意“大狗”的感受,反复问我:妈妈,你说大狗愿意在咱们家里吗?我说:愿意。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你对它好。他说:它原来的家不好吗?我说:不好。当时我正在做事,不想多说,冉却不肯罢休,非追问怎么不好。我只好放下手中的事,仔仔细细、毫不夸张地跟他说了“大狗”来之前所处的环境:乱哄哄的展销会,几十只上百只绒毛动物被挤压在一只只大纸盒子里,展销会上连暖气都没有,人穿着棉衣都觉冷,它们连一件单衣都没有……冉瞪着双乌黑的大眼睛听,半天,一眨不眨。我说完后他说:妈妈明天你带我去看看!我实在不想去。那时我的脚已开始浮肿,到北展车也不顺,自行车又骑不动,可最终还是去了,带着冉。冉的神情告诉我,这件事对他很重要。去后上了二层,找到了那个摊位,其时展销会已到尾声,情景比我形容的还好——还糟!到处一片狼藉,一个小棕熊被弄到了地上,满头灰土可怜巴巴,工作人员清扫时发现了它,拎起一只耳朵一扔,砰,摔进了墙角的大纸盒里,连土都懒得给它拍拍……冉拉着我的手静静看了许久,回来的路上,长叹:大狗真可怜啊!声音中透着说不出的欣慰,满足。
      彭湛不同意冉带大狗,嫌它占地儿,仅冉的衣服就够拿的了,一个大包塞得满满当当,还得另打包。生活必需品比玩具重要,重要得多,成人都这样认为。彭湛哄冉:
      “冉,这个不带了,回兰州,回兰州爸爸给你买新的。”
      “我不要新的!”
      彭湛便有些烦:“老子的包包就这么大,你让我把它往哪里搁?”
      “我自己拿!”
      “你还要背着你的书包,拿着你路上吃的东西!”
      “我不吃东西!”
      “说不许带就不许带!不吃东西也不许带!”
      “爸爸,求求你……”
      “少废话!”
      ……
      我理解彭湛,也理解冉,却无法使他们相互理解;潜意识里,这时我已把自己看做了外人——我没有介入这场父子纷争。
      当明白真的不能把“大狗”带走,真的要跟它就此分开,冉哭了。他还太小,不可能违抗父亲的意志,这个世界是成人的。冉的哭泣是纯粹的——丝毫没有拿它做武器的意思——因此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一声不响地原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出屋,带着他的“大狗”,还带着点刻意的若无其事。我们家只有一间屋,小梅在厨房里,冉大约是无处可去,去了厕所,并且把门关上了。当时我正给海辰喂橙汁,彭湛忙着收拾行李,没有人能够专门地注意到冉,因此当我想起冉去了哪里时,已过了好久。
      ——冉坐在厕所的马桶上,怀里紧紧搂着大狗,大狗身上滑顺的天蓝色绒毛,被他的泪水弄成了一撮一簇。
      冉跟我分别的时候没有哭。
      我送他们父子去火车站,送上了车。由于到得早,硬卧车厢里人还不多,我帮冉把书包取下,帮他脱了外套,然后挨着他坐下。一路的奔波他出汗了,脱下外套后,捂在里面的热气立刻蒸腾四起,带着一股只有小小孩儿才有的干干净净的气息。我的心里突然涌上了对这个小男孩儿的强烈依恋,潜意识里,希望他也如此。但他始终没什么表示,东看看,西摸摸,不知是由于新鲜好奇还是由于心不在焉,于是,我想到了“大狗”。  
      ######
      “冉,等着我把大狗给你寄去。”
      他把目光从窗外收回,转脸看我——那双眼睛又大又黑——片刻后,点了点头。
      我有点失望,也有所不甘,继续煽情。
      “回去后我就给它洗个澡,洗得干干净净,给你寄去。让它到兰州的家里陪你,陪你睡觉,陪你吃饭,陪你玩儿。好不好?”
      “好。”
      就只这一个字,令我甚觉无趣。
      车内广播开始让“送旅客的亲友”下车了,我没有理由再延宕下去,彭湛和冉送我到车厢门口,冉礼貌周到:“妈妈再见。”
      火车启动,加速,远去,我的眼睛里冒出了泪花,心无端地感到委屈。回家的路上,到家后,整个人一直沉浸在这种情绪里。带着这情绪,我给大狗洗了澡,洗得干干净净,晾上,并且连夜找出了寄包裹所需的布,只待大狗干了后,就寄往兰州。
      大狗至今在我的家里,被搁置在轻易不动的贴着天花板的吊柜里。
      冉走后,两天后,洗了的大狗才彻底干透;两天时间,足以使我的情绪发生无数次的变化。当然不是说忘记了这事,但绝不是那么急于寄它了。看到了它时,就想,有空再说吧;有了空时,又想,这个月算了,下个月吧,这个月钱太紧张,偌大的一个包裹,邮费又得几块;到了下个月时,由于嫌碍事,它早已被小梅收拾到了不知哪里,一旦视线里没有了它,这事也就真的渐渐忘了。
      当有一天我在吊柜里发现大狗时,已是几年之后,那时我的经济状况已发生了质的飞跃。大狗使我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承诺,也曾有过这样的闪念:现在给冉寄去?当然最终我没有寄,时过境迁,彼时的真诚,此时就是矫情、做作。
      冉早就看透了我,在我自己还没有看透自己的时候。
      轻视儿童是成年人最易犯的错误之一。儿童那种与生俱来、尚未遭到岁月磨蚀扭曲钝化的直觉,尖锐犀利准确,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想象。
      再见到冉已是七年之后,他的父亲来北京办事,顺便带他来玩,当时是暑假,冉刚结束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考得不错,差两分即可入当地一所最好的重点中学。差两分也不是说不可以上,但须交四千块钱。彭湛便跟冉的妈妈交涉,一人出两千,冉的妈妈不干,说是考上什么就上什么;而彭湛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他即将结婚,正是用钱的时候,这样,冉只能上普通中学。彭湛到北京后打来了电话,听说冉也来了我很高兴,说太好了,海辰等于还没有见过他的哥哥。彭湛说,冉不爱说话。当时我没太在意,直到我跟海辰说冉要来、看到海辰为此兴高采烈时才突然明白了彭湛的意思,于是把彭湛的话转述给海辰:冉不爱说话。海辰毫不在意,说,没关系,他不爱说话我跟他说。信心十足。这个刚刚加入少先队的一年级小学生本就是个乐天派,第一批入队的光荣更使他觉着自己如同神话里的英雄,可以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他们来后,我让冉去海辰的房间里玩儿,我和彭湛在客厅里谈事。不多一会儿,冉就过来了,不声不响坐在一边的椅子上听我们说话。冉在,彭湛不便再说离婚再婚这类父亲的一级隐私,只好转移话题,说到了冉的考学,说到最后,愤怒地谴责了冉的妈妈:“她说她拿不出两千块钱来。光她脖子上挂的,手上耳朵上戴的,也不止两千!我说你还像个母亲吗,抚养费一分不付,不付不付吧,孩子的关键时刻都不肯出点血,人怎么可以这样自私?!……”我打断他,对冉说冉你去海辰的房间里玩好吗?冉停了两秒,起身,一声不响出去。冉走后我对彭湛说,你不该当着孩子的面这样说他的妈妈。彭湛说这种人还用得着给她留什么面子。我说不是为了给她留面子,是为冉,你不觉着这样对冉太残酷了吗?他说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残酷,我对冉的教育方法就是,告诉他生活的本来面目,绝不要天真,不要幻想。……就这个题目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开去,我边听他说边注意着海辰房间里的动静。没有动静。借上厕所去看了一下,房间里,海辰坐在地板上玩拼装玩具,冉坐在桌前看书。事后,我问海辰:“为什么不跟冉说话?”“他不说。我怎么跟他说话他都不说。”“红领巾”一脸的无奈,一脸的“服了”,颇有些受挫。  
      ######
      后来,初中升高中,冉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举考上了当年以两分之差没能考上的那所重点中学,只是益发的话少,整日闷头关在自己房里学习,用彭湛的话说:“赶都赶不出去!”口气里不无担心,但更多的,是对自己“教育方法”的满意,话里话外,带着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喜悦。
      也许冉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能成名成家,但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没有过天真幻想的童年不是童年,只要可能,成年人就不该让儿童去面对什么“生活的本来面目”,该由成年人去为他面对,为他遮风挡雨,等他长大,长大到羽翼丰满身心强健。
      原谅我,冉。
      ……
      自寄来了那封厚得像一本小书的信后,彭澄再无信来,这么久了,久得都不正常了。固然我没回信,但是以前,从来是,我不回信她也要来信的。首先,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不是她的风格,再者,比起倾听,她更喜欢诉说,同我相反,同我正好是一个互补。随着无信的日子渐多,我开始不安:生气了?对我失望了?彻底死了心了?
      为我和彭湛之间的事儿,彭澄专门给彭湛去了一信,口气之激烈态度之强硬远胜于对我——到底是亲哥哥。彭湛为此大光其火,专门打来长途电话兴师问罪:“你跟彭澄说什么了?”我说:“你干什么了?”“为什么要跟她说?!”“不跟她说我跟谁说?”我说完这话后彭湛沉默了,再开口时语气就低调了许多,透着一种在他身上罕见的伤感。他说:“你我之间的事,不管什么事,只要不是好事,以后就别跟彭澄说了。何必让她难过?她十五岁就没了父母,就我这么一个哥哥。你没去过西藏,我去过。没去过的人很难知道生活在那里是怎么回事。不要再给她增加烦恼了,好吗?”我颇为感动,为了彭湛这份难得的细腻,难得的对他身外的另外一个人的体贴,足可见他爱他的妹妹。接到这个电话后的当晚我就给彭澄回了信,带着感动带着惭愧带着想让对方高兴的激情,竭尽道歉竭尽安慰竭尽谎言,没给自己没给日后留下一点余地;再收到彭澄的信时,那封厚得像一本小书的信,信中那毫无保留的信任、快乐叫我害怕,我没有回信——总这样撒谎没有意思,不撒谎就没有话说——然后,她也就一直无信。
      肯定是彭湛跟她说什么了,用他惯用的“片断组合法”在彭澄面前对我进行了诋毁。他都说了我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论他说什么,哪怕是无中生有是造谣,彭澄都有可能相信,他们是亲兄妹。一想到很可能会永远失去彭澄的友谊、尊重,我的心就沉重,才发现我非常的在意这个女孩儿。
      四月里那次同彭湛的分手是不愉快的,客客气气彬彬有礼的,这客气和有礼正是由于心和心之间已经有了距离。没说离婚的话,都清楚这是早晚的事儿。那时在彭湛面前我已不愿提到彭澄了,彭湛似乎也一样,那心情有点像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不愿提及孩子。孩子是父母的纽带,是孩子使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的血脉交融在了一起;使两个可聚可散的人牢牢拴在了一起,道是“牢牢”,却也脆弱,有点像皮与肉与骨的关系,分开它们是不需多大力气的,但是会流血,会痛,甚至会残,会死。我和彭湛之间也有着这样的一根纽带,却不是海辰,至少在彭湛那里不是,我们的纽带是彭澄。
      我们都爱彭澄,一如她爱我们。这爱曾使我欣喜,后来让我沉重,自然而然地便要思考,爱是什么。恰逢又有关于“爱”的新歌推出,并很快风靡,那歌跟大伙说道:爱是Love。歌词是中英文合璧,且不说我对这类合璧一向持保留态度——因搞不清作者是觉得中文词汇贫乏得不足以表达他丰厚深刻的情感思想,还是由于他英文好得按不住捂不住地要在创作中流淌、流溢——单就那句全歌中的核心唱词“爱是Love”,就让我迷惑。爱不是Love是什么,难道是白菜萝卜?从语言学上说,它是同义反复;从逻辑学上说,违背了“A不能说明A”的定理。当然,歌词可以不讲语言不讲逻辑,但总不能苍白、无理到什么都不讲的程度。倒是那歌手令人刮目,居然就能把一句“爱是爱”的废话反复重复得千曲百回风情万种意味深长令人肃穆。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方悟出,内心空空却能够做到状态饱满,才是一流的演技。  
      ###### 
      ——由于心情不好,所以挑剔,所以刻薄,所以偏激。那个时候我已知道,爱还是一种拘牵,是羁绊,是沉重的负担。
      我决定给彭澄写信,不再徒劳地等。提起笔来心下茫然:写什么?不能再说彭湛,真的假的都不想、不能再说。关于她的那首诗我也无话可说:我已付印了十几份寄往了十几处,有熟人的地方,还写了信,信中恳请他们帮我把这诗发了,并且厚着脸皮,在信尾处做出暧昧的暗示:“友情后补。”但他们无一不是铁面无私,铁面无情,好歹回了信——没有熟人的编辑部绝无信来,发去的诗如同泥牛入海——那信还不如不回,“思想肤浅,情感做作,语言缺乏意境”。我很清楚那诗的稚嫩,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但总想还不至于一无是处吧,首先,它不乏真诚。只可惜这真诚又很难为外人——我是说没有身临其境的人——理解。不得不承认,还是功夫不到家,还是不能够将一些看似纯个人的感受有效传递,直至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人人的感受,本应相通,做不到这点,是写作者的失败。可是,话说回来,他们发过的那些诗,就一定都比彭澄的高明吗?比起其中某些矫情的、故作晦涩深沉的莫名其妙的文字垃圾,彭澄的《 墓地里只有一个她 》至少明快,健康,好懂。怎么就不能腾出一点地儿来给她发了,给她一个鼓励,给她一点希望?人需要被鼓励被肯定,彭澄就此长足进步也未可知,文坛的一颗新星就此冉冉升起也未可知。而且,在信中我也不是没跟那些熟人编辑们介绍彭澄的情况,二十三岁,女兵,在青藏高原上。现在想,我的这些介绍同彭澄的诗一样,是失败的,我没有能够将我感受到的彭澄的处境心境传递给那些不熟悉她的人们,也许,还给了他们一种相反的错觉:浪漫,神秘,奇异,得天独厚?要这样,更是害了彭澄,使她的那诗不仅是肤浅、做作、缺乏意境了,而且是无病呻吟,是小女子的顾影自怜,自恋,是吃饱了没事干之后的一种消遣。
      我能跟彭澄说的,似乎只有海辰了。
      窗前的杨树树冠如盖,叶片墨绿、硕大,阵风吹过,沙沙沙沙,蝉儿在其间声嘶力竭此起彼伏;身后的大床上,小梅正在和海辰说话。海辰还没有学会成人的语言,只好由小梅倒退回去,说婴儿话。两个人正聊得起劲,咿咿呀呀,有问有答,嘻嘻哈哈。
      这时候的海辰很有一些人的样子了,所谓人的样子,是指他不再是整天吃了睡、睡了吃了,他已开始有着人的追求人的特点了。比如,在刚开始给他添加辅食时,我是将分别有着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的数种食品一块捣碎,搅拌,烧煮,煮出一团说不清颜色的糊糊,喂他,小梅对此颇不以为然,却也不便多说什么,毕竟孩子不是她的。但当有一次看到我居然能将蛋黄、馒头、葡萄、青椒这几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弄碎了,再和上牛奶一起煮时,还是忍不住了,替海辰打抱不平道:“啧啧啧!这还叫饭吗?纯粹是饲料。”“配方饲料。”我为她做着补充,得意洋洋,自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实际、科学,值得大加推广。小梅道:“你以为是喂牲口喂动物哪!”我道:“你以为是喂什么?”小梅说不过我,便不跟我说,跟海辰说,举着碗高声地道:“海辰,来,咱们吃猪食了!”惜乎海辰真的就吃,像一头真正的小猪,只要饿了,给甚吃甚,全不管小梅作何想法。只是好光景维持了不过月余,他便开始转变立场,拒食“猪食”,到后来,怎么哄怎么喂都不行,小嘴紧闭,左右摆头躲着已碰到了嘴唇的勺子——我敢肯定这就是人类将“摇头”定为“拒绝”之意的起源——如果遇上我和小梅也在吃饭,他就会伸出小手去抓我们的饭菜。每到这时,小梅会意味深长地瞥我一眼,什么都不说,起身去厨房,为海辰做“饭”,花出数倍于我做“猪食”的时间力气,把同样一堆东西做得黄是黄、白是白、红是红、绿是绿,花里胡哨令海辰大悦,也令我讪讪,也感慨:这就开始懂得追求饮食的色香味了吗?说长,就长得这样大了吗?  
      ######  
      也开始有了精神追求的倾向。
      睡足了一大觉醒来,哼哼唧唧地要求人陪,我顺手将一只橡皮鸭塞给他,他不要,小胳膊一挥打到了地上。小梅拾起鸭子,放在了大床的另一头,他两眼便突然放光,骨碌一下,仰卧改为俯卧,直向鸭子而去。其时他刚刚会爬,严格说,是半会:两腿一动不动拖在后面,只凭小胳膊撑着身体一下一下往前面蹭,那姿势有点像士兵的匍匐前进,却因了腿的不会动,要更艰苦些。他却不以为苦兴致勃勃,头使劲高抬,眼紧盯目标,一步一步,相当执著。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努力——确是千辛万苦,小胳膊肘都因此被凉席磨得通红——终于,他拿到了早先给都不要的那只鸭子,并因此而眉开眼笑。追求过程胜似追求结果,典型的人的精神特征。
      还有了审美意识。
      小梅出去买菜,心血来潮烫了一个当时流行的“爆炸头”回来,难看至极。我说她,她不服,把正在床上玩的海辰抱了过来,让其裁判:“海辰,看,梅姨的头是不是好看?”乍开始,海辰被眼前这颗陌生而难看的头吓得愣住,待认出了是小梅,神情立刻严肃,定定地看了一会儿,就伸出两只小手掌推她,这意思已非常明确,小梅却不甘心,死抱着人家不肯撒手,直惹得海辰要哭。一俟摆脱了纠缠回到床上,小家伙立刻背转身去,决不肯再看那头一眼;小梅却不知趣,一绕,又绕到了海辰脸前,逼得孩子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一头扎在了被窝垛上,把自己的小脸严严实实藏将起来,以让那客观世界在主观视野里消失。当时我在,目睹了整个过程。就是从那以后,在海辰面前我开始注意检点自己的服饰。以前从来不。就像人们从来不会在乎在一个小动物眼里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就跟彭澄说海辰,说他的上述表现,详详细细不厌其烦,写了满满的七大张纸,直到自觉也算交代得过去了,至少在长度上,才住了笔。这封信为保险我贴了三张八分邮票。
      ……
      彭澄的诗终于得以发表,数家报刊同时刊出,全文,一字没动,包括题目:《 墓地里只有一个她 》。他们——那些苛刻的资深的编辑们——为什么不给动一动,是想彻彻底底保持住它的原汁原味吗?
      我看着报纸上印成了铅字的那诗,不知为什么,印成了铅字后就觉着好了许多似的。同时,数家报刊不约而同将作者彭澄的名字用一个黑框框起,不约而同在诗前、在框了黑框的作者名字后,加了一段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这样写道:
      该诗作者是驻守西藏高原的一名女兵,一个月前,在执行任务中车祸牺牲以身殉职,时年二十三岁。现将这首作者生前寄给我编辑部的诗作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编者按语的内容是我提供的。
      彭澄乘车下部队巡诊,一车六人,翻了车。彭澄曾多次跟我描述过汽车在冰雪盘山路上行驶的惊险,描述过彼时她心中的恐惧,她将那恐惧化作了一首美丽的诗,这诗却因过于美丽了而不被认可。六个人除彭澄外包括司机都还活着,伤势最重的,是手腕腕骨骨折。彭澄也是骨折,却折在了颈椎,当场就停止了心跳呼吸,没有给她同车的战友们留下一丝丝抢救的余地。但战友们还是按照所有抢救程序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的她实施了全力抢救,气管插管,胸外按摩,口对口呼吸……
      我知道这些情况时,彭澄早已化作一缕轻云融入了西藏高原那无尽的苍穹。是彭湛告诉我的,在电话里。我给他打的电话。那是一个下午,当发现仍无彭澄的信时,我再也沉不住气了,向小梅交代了一下海辰的事,骑上车便去了邮局,打长途电话。
      彭湛在家,声音很远,我大声地道:“彭湛吗?我韩琳!”那边一下子便没有了动静,我更紧地握住话筒,更大声地:“喂!彭湛!”
      “干吗?”
      态度非常生硬,生硬到令人不解,令人不能不问:“你怎么了?”
      “你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