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四十二章 退归山野再改姓名
  • 第四十二章 退归山野再改姓名
      综上所述,我们破解鱼玄机、韦庄原本就是同一个人的千年之谜,就是从她的各个姓名间的相关性为线索的。那么,下一步对于韦庄又到了哪里?又要干什么?又欲叫什么姓名?仍要以她的姓名为突破口。不过,在此之前,必须要对有唐一代与姓名相关的状况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如此才有利于我们对韦庄下一步秘密的探索。
      古代人崇尚功和名,在唐代更甚。人有罪要作除名之惩,有功则要御赐姓名以示奖励。更为重要的是姓名还被用作对个人政治属性的界定,具体讲是对归降人员处置的一种行政手段。以唐中宗景龙三年(709)七月,对突骑施娑葛派归降,唐中宗册立突骑施娑葛为钦化可汗,赐名李守忠为发端。肃宗继之以对本方将领的赏赐,乾元二年(759年)任命殿中监董秦为陕西、神策两军兵马使,赐姓名为李忠臣。上元二年(761)八月,殿中监李若幽为户部尚书,充朔方镇西北庭陈郑等节度使,镇绛州,赐名李国贞。宝应元年(763)十月,伪恆州节度使张忠志以赵、定、深、恆、易五州归顺,代宗承袭前例,任用张忠志检校礼部尚书、恆州刺史,充成德节度使,赐姓名曰李宝臣。此后,这种风气逐渐波及到外族,如长庆三年(823)七月,南诏国王劝利去世,南诏人向唐奏请立劝利的弟弟丰为王。丰勇敢而善于用人,羡慕唐朝的礼仪和文化,从他开始不再与父辈连名。
      从宝历二年(826)十一月文宗李涵正式即皇帝位,改名为李昂开始,及至晚唐,更名之风尤甚。各藩镇首领差不多都改过名。如朱温由黄巢军降唐后更名为朱全忠;李克用父亲原名朱邪赤心因讨伐庞勋有功,赐姓名李国昌,李克用遂之姓李;宋文通因杀朱玫有功被赐名李茂贞。到了五代时期,各藩镇首领不但承继了唐朝更换姓名的传统,进一步将之收为义亲。如李克用更邈佶烈名字为李嗣源后,又选军中勇健强悍之人,收养为义子。如为回纥人张政的儿子起名李存信,为振武人孙重进起名李存进,为许州人王贤起名李存贤,为安敬思起名李存孝。前蜀王建的仿效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收义子如家常便饭,共有养子一百二十名之多。如收养杨儒为了义子,改其姓名叫王宗儒,改燕州人姜郅为王宗瑶;改许州人魏弘夫为王宗弼;改许州人田师侃为王宗侃也;改鹿弁为王宗弁等等。
      据前述,在唐及五代期间,更换姓名是某人政治属性的标志,那么,若某个人因故又复归旧主,那么姓名也会随之而恢复,与之相应,也意味着此人在政治属性上又走了回头路。如朱全忠攻打州,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求归降,恢复原姓名杨崇本。朱全忠把他的妻子作为人质迁居河中,令杨崇本仍然镇守州。杨崇本的妻子貌美,与朱全忠私通,后被杨崇本所知而恼怒,派使者给李茂贞说:“唐室将灭,父何忍坐视之乎! ”遂与李茂贞联手出兵侵逼京畿,又恢复姓名李继徽。
      除上述情况外,更换姓名也标志着一个人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或恢复。如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正月,昭宗颁下诏令,立德王李佑为皇太子,改名李裕。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刘季述等囚昭宗,假传昭宗的语书,令太子继承皇位,更名李缜。天复元年(901年)正月昭宗复位,说:“李裕年幼懦弱,被凶恶小人立为皇帝,非他之罪。”命他仍回到东宫废黜为德王,并恢复旧名李裕。
      尽管有唐一代,在姓名含意的运用上似乎欲遵循姓名与行为、履历相一致的原则,但也不乏姓名与行为相悖的典型案例。如朱温改名为朱全忠貌似以此表示对唐皇朝的忠诚,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这方面朱温可以说是运用姓名的假象,来掩盖自己篡唐野心的高手。当然,改变姓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行为进行配合,才能达到如期的目的。如寿春人李彦威,小时候是朱全忠的家僮,朱全忠养以为子改名朱友恭。朱全忠在暗中命令朱友恭等杀死昭宗,立他的儿子为昭宣帝以后。自己却假装震惊,放声大哭,扑倒在地上,说:“奴才们害死我了,让我千秋万代蒙受恶名! ”他觐见昭宣帝,自陈杀死昭宗不是自己的心意,请求讨伐乱臣贼子。反过来奏参朱友恭、氏叔琮不能约束士卒,侵扰街市店铺,将朱友恭贬为崖州司马,恢复原姓名李彦威,氏叔琮贬为白州司马,并都赐令自尽 。李彦威不甘于做朱全忠的替罪羊,自杀前揭露了朱全忠的虚伪面目,大声说:“(朱全忠)出卖我来堵塞天下的指责,但拿鬼神怎么办!如此行事,还指望有后代吗! ”
      朱全忠废昭宣帝称皇后,又更名为朱晃,标志着自己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他的名字“晃”不仅借指日光、照耀之意,而且还极具有讽刺意味,其“晃”用同“幌”,它使人很容易地联想起他以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以“全忠”作为幌子。综上所述,用更改姓名来标志自身的政治属性已成为有唐一代的潜规则。上行下效,随着这种潜规则的泛化,当人们为了某种原因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自然就想到了更改姓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在这种宏观历史背景下,鱼玄机欲进入新的生活方式,改名换姓则是她唯一的选择。
      具体对于鱼玄机来讲,如果说,从“鱼玄机”、“鱼又玄(虞有贤)”、“韦庄《又玄集》”、字面义的相关性和韦庄诗《悔恨》:“几为妒来频敛黛”、《唐才子传》等所载“妒杀女婢”史料的关联性分析,可以说,她每一次更改姓名,都证明她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鱼幼微之名相对于从幼时至进入咸宜观前“恋李亿”的历史阶段;鱼玄机之名对应于她在咸宜观至破罐破摔“戕婢”的历史阶段。虞有贤(鱼又玄)之名则对应于从“戕婢”后至科举应试报名不利的“思想改造”期间;韦庄之名则对应于第一次参加科举落榜至任蜀相期间的“履道”阶段。那么,承接上述,下一步韦庄究竟欲改为什么名,才能与前例相承?据查,“和凝”(字“成绩”)之名可承之于前,较为符合前述诸名的发展趋向。也就是说韦庄在蜀功成身退后,又以“和凝”为姓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韦庄为什么要更名为“和凝”。
      第一,韦庄改名为“和凝”的原因
      其一,“和”符合于她的政治观念,如制止周宝武力迎驾,在蜀两次阻止战争(与当前主张的和谐社会相类似)。
      其二,是她政治理想所在。《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传:“盐碱梅醋,羹須碱醋以和之。”即作“和羹”担宰辅之职一直是她的理想。如其《宫词》曰:“锵金佩玉趋丹陛,总是和羹作砺才。”
      其三,由于前边二条的原因,导致她在创作中喜欢用“和”字。如鱼玄机《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一枝月桂和烟秀”;《愁思》:“落叶纷纷暮雨和”。
      韦庄《刘得仁墓》:“桂和秋露滴”;《叹落花》:“晓来和泪丧婵娟”;《登咸阳县楼望雨》:“细雨和风满渭川”;《贵公子》:“夕阳和树入帘栊”;《寄薛先辈》:“玉山和雨射人清”;《同旧韵》:“野花和雨劚”;《喻东军》:“独把一樽和泪酒”;《残花(一作于邺诗)》:“和烟和露雪离披”;《樱桃树》:“和蜂和蝶带花移”;《云散》:“云散天边落照和”;《西塞山(在今湖北黄石之东)下作》:“露和香蒂摘黄柑”;《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正是清和好时节”;《使院黄葵花》:“试与云和必解吹”;《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什》:“春雨和风湿画屏”。
      和凝《山花子》:“春思半和芳草嫩”;《小重山》:“风和百花香。”;《宫词》:“日和风暖御楼时”,“可使云和独得名”,“和风轻舞早莺吟”,“都是九重和暖地”,“和风无力袅金丝”,“风和难捉花中蝶”。
      (《香奁集》)《马上见》:“和裙穿玉镫”;《懒卸头(一作生查子)》:“和烟坠金穗”;《偶见》:“见客入来和笑走”;《日高》:“落花和雨满中庭”等等。
      其四,其名“和凝”,字“成绩”是对她在韦庄时代所做成绩的肯定和总结,当然,也是对此后自我发展的企及。
      第二,在韦、和诗作中也有改为“和”姓的线索
      其一,很明显,和凝词作《柳枝》:“今夜仙郎自姓和”彰明是“自姓和”而非“本姓和”,说明姓“和”是她自己所定。
      其二,在“韦”、“和”名下的诗作中有对“鱼”姓的凸显,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鱼玄机”、“韦庄”及“和凝”三姓名的统一性。如其《江上逢史馆李学士》云(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
      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该诗中“去浪(陕方言,“逛”。)指期(犹指日,不日)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句中的“鱼”与“马”相对应,用以喻人,即可看做是第一人称“吾”,也可看做以“鱼”姓自代。
      其《宫词》(和凝):“鱼犀月掌夜通头,自著盘莺锦臂鞲。”句作为流水对,如果其“掌”作为动词是掌管意。那么,“鱼”作为主语,亦同前,或通“吾”是第一人称,或用先前之姓“鱼”为指代。由于诗中“犀”字,在此至少有三重意义:
      一,出自《诗·卫风·硕人》:“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则喻指女子洁白整齐的牙齿,即她的自喻。
      二,称人发际隆起的骨,人谓有贵者之相。二者兼而有之。
      三,不排除将“犀”用作谐音叹词“兮”。
      该联对句中的“自”即指身体。“著”即穿,戴之意。“臂鞲”即臂套。用皮制成。射箭、架鹰时缚于两臂束住衣袖以便动作。
      所以,此诗句的意思是:鱼(或吾)啊!(此)月掌管夜班,身穿盘绕着鸟羽文彩的臂套。据之可说,她在《宫词》中半遮半掩地彰显了原本的“鱼”姓。
      另外,其在《咏浴 》(《香奁集》):“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句中,同样彰显了自己的本姓。其中“犀”却运用了上述第二种含义。即:再整理鱼姓女的额头,用“翠簪”梳理一下头发。
      综上所述,从鱼玄机姓名的字面义上看,如果说“虞有贤、鱼又玄”还囿于她先前的鱼、虞之姓及其名字中的“幼、有、又”的话,那么,为了消除鱼姓对自己发展的负面影响,甚至完全摒弃了原先姓名谐音的沿袭,遂改姓名为韦庄。退隐后,又以“和凝”进入新一轮履“道”活动。这就是其更名思想的嬗变过程。当然其字“成绩”也是对自己在韦庄时期所做功绩的纪念。
      为了进一步确定韦庄果真改名为和凝,下章将继续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