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三十九章 忍辱负重忠心报国
  • 第三十九章 忍辱负重忠心报国
      韦庄与吴秀才分手,回到长安后,就开始了她的仕途生涯。其《寄右省李起居》云:
      已向鸳行接雁行,便应双拜紫微郎。才闻阙下征书急,已觉回朝草诏忙。
      白马似怜朱绂贵,彩衣遥惹御炉香。多惭十载游梁客,未换青襟侍素王。
      据其诗的内容反映,韦庄被朝廷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其中“多惭”和未“待素王”表明她并没有得到重用,自然就没有话语权,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争取话语权而奋斗。
      其《出关》云:
      马嘶烟岸柳阴斜,东去关山路转赊。到处因循缘嗜酒,一生惆怅为判花。
      危时只合身无著,白日那堪事有涯。正是灞陵春酬绿,仲宣何事独辞家。
      其中“一生惆怅为判花”的意思就是,这一生所愁所想的就是为了在文书上签字划押的工作。最后一句,以“灞陵春酬绿”与“何事独辞家”相对应,说明在这春意盎然,踏青赏景的春天,独自辞别家人,即使不挑明是为“何事”,也知道不是忙于公务。据此意,其“身无著”与“事有涯”相对应,前者是忙于寻找栖身之处,而后者却述不能忍受这清闲之苦。充分体现了韦庄,在未及第的危难时期自顾无暇,无法施展抱负,忧国忧民。而中第当进士后,因为得不到重用,同样为无法施展抱负而惆怅和苦闷。在心劲上,未及第时,为了应试心里总铆着一股劲,努力不已。中第后虽说是松了一口气,心里反倒觉得有一种空虚的感觉。
      其《与东吴生相遇(及第后出关作)》: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
      不但表现出闲适与自足的心情,也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美好期盼。
      但是,期盼归期盼,愿望是愿望,实际则是实际。昭宗就位,丝毫也改变不了宦官专权的局面。韦庄诗《咸阳怀古》: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
      依然表达了对唐王朝的忧虑。
      由于对时局中兴的期望值不高,韦庄又开始为“著身”而早做打算。在乾宁三年(896)春,先来到童年时居住过的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南)《下邽感旧》
      昔为童稚不知愁,竹马闲乘绕县游。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
      招他邑客来还醉,儳得先生去始休。今日故人何处问,夕阳衰草尽荒丘。
      从诗中“衰草尽荒丘”的描述看,此地已不适宜回来居住 。随后北上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作《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云: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雕阴寒食足游人,金凤罗衣湿麝薰。肠断入城芳草路,淡红香白一群群。
      开元坡下日初斜,拜扫归来走钿车。可惜数株红艳好,不知今夜落谁家。
      马骄风疾玉鞭长,过去唯留一阵香。闲客不须烧破眼,好花皆属富家郎。
      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闲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该诗充分描述了,虽历经多年战乱,鄜州却处处呈现出一派和平的景象,犹如一个世外桃源。但是,大概是因为过于喧闹的缘故,鄜州显然不能成为理想的卜居之地。不过在此处拜访了故友张员外,还算是有所收获。作《鄜州留别张员外》:
      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
      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
      看来这个张员外,是与她在江南相识,曾在塞北相见,今特来鄜州拜访。辞别张员外后,又辗转来到了宜君县。据《神仙传》载,彭祖是黄帝的重孙,他的家乡就在宜君县偏桥乡彭村,在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彭祖陵园遗迹。传说,彭祖活到七百六十七岁,还没有衰老的迹象。商朝君王派彩女询问彭祖有什么长寿秘诀,彭祖回答:“欲举行登天,上补仙宫,当用金丹。其次,养精神,服草药,可以长生。”彩女又问他的身世,彭祖唉声叹气地说:“吾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又逢战乱,流落西域,几百余年。”又补充道:“吾一生娶四十九妻,生五十四子。”七十年后,有人还看见他在流沙国游览,一直活到八百多岁才去世。对于这个历史传说,韦庄虽不大相信,但健康长寿也是她的一个期望。由此可见,韦庄来此卜居的目的有二:首先,基于生活有益于健康长寿方面,是看中此地的水土,曾养育过像彭祖这样的寿者。其次,基于安全方面,是因为宜君有关中北部著名的古关隘金锁关。两旁山势陡峭,道路崎岖艰险,易守难攻,自古有“金锁天堑,鹰鹞难飞”之说,在军事和交通上都意义非凡。是理想的栖息地。其《宜君县比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二首》云:
      本期同此卧林丘,榾柮炉前拥布裘。何事却骑羸马去,白云红树不相留。
      明月严霜扑皂貂,羡君高卧正逍遥。门前积雪深三尺,火满红炉酒满瓢。
      诗中“本期同此卧”表明,原本韦庄是要卜居在此。其“皂貂”指黑貂制成的袍服,大概是唐五代时的休闲服。从“羡君高卧”反观上半句,说明朝廷已有诏书到此。正如武元衡《送张六谏议归朝》诗云:“诏书前日下丹霄,头戴儒冠脱皂貂。”所以,其“扑皂貂”之意就是即将穿上白色的儒生袍服,就是说已有皇上诏书下来。不能够与王秀才“同此卧”,只能“骑羸马去”。所以,由此诗内容反映,韦庄本来是打算要在此居住,正是因为时局发生了变化,皇上紧急召见,才骑马匆匆相别而去。
      唐昭宗为了避免像僖宗那样被人控制,就干脆组织朝廷自己的军队,并任用皇族内部人来统辖管理。李茂贞却不这么看,总认为皇帝是在防备自己,乾宁三年(896)年七月,领兵进攻长安,问罪于昭宗。由于朝廷招募的军队没有经过训练,根本不堪一击。这些乌合之众,刚刚得到李茂贞军到的消息,就望风而逃。昭宗无法,只好仓皇逃往华州(今华县)。
      那么,皇帝在华州急招韦庄有什么事呢?原来,西川王建与东川顾彦晖相互攻击,皇帝就命令韦庄为判官,配合谏议大夫李询奉使入蜀,前往劝说西川节度使王建与东川节度使顾彦晖和解。
      韦庄在入蜀前曾到旧居拜访老友。其《过樊川旧居(时在华州驾前奉使入蜀作)》云:
      却到樊川访旧游,夕阳衰草杜陵秋。应刘去后苔生阁,稽阮归来雪满头。
      能说乱离惟有燕,解偷闲暇不如鸥。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
      其诗以“千桑万海”喻自己的政治策略,一句“千桑万海无人见,横笛一声空泪流。”尽诉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无人赏识的痛苦和无奈。
      其《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
      绿杨城郭雨凄凄,过尽千轮与万蹄。送我独游三蜀路,羡君新上九霄梯。
      马惊门外山如活,花笑尊前客似泥。正是清和好时节,不堪离恨剑门西。
      抒发了韦庄对同宗“韦学士”“新上九霄梯”的羡慕和自己“独游三蜀”的“离恨”,可见韦庄赴蜀也是无奈之举。
      在华州(今华阴县一带)作为道教人士的韦庄绝不会放弃游历著名的道教圣地华山的三十六个福地洞天的机会。在华山著名道观中挂单时,恢复原来的鱼姓,名又玄,因为将赴蜀,便自称是华阳(蜀)人。这就是“鱼又玄”之名的来历。
      到蜀后,王建并不理会皇上的诏书,仍然大战大败顾彦晖,占据了两川之地。而对于韦庄来说,此次入蜀,相反却得到了王建的赏识。王建很希望韦庄能在他手下“工作”,可韦庄并没有立即答应,仍在静观时局的变化。
      光化二年(899),韦庄除左补阙。在此期间主要干了与政局无关,却与历史文化传承相关的两件事。其一,在历史文化遗存上,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集中收录了“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不但为诗集收录女子诗开了先例,也给妇女对中华文化事业的奉献作了充分的肯定;其二,为虽未通过或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奏请,追赠为进士名誉或赠官。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是体现了韦庄对当时科举制度弊病的纠正;其次是将选才仅以评判试卷为标准,扩大到与文化人能力相关的作品(当然包括质量两方面)及社会影响上;其三,从选才目的上,由单方面为朝政负责,转向兼顾为考生个人发展着想。
      在此期间,唐王朝的政治局势愈加混乱。在朝中,昭宗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朝外,各藩镇加紧互相吞并的步伐。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一片愁云飏秋碧”、“如今世乱独翛然”表达了她此时此刻的心情。她就像一个没有家的孤儿“余今正泣杨朱泪”不知道该怎么办。她舍不得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得到的左补阙职位,不甘心就此投靠王建。其中“杨朱泪”出自《荀子·王霸》中的杨朱哭途。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韦庄《奉和观察郎中春暮忆花言怀见寄四韵之什》:“对酒莫辞冲暮角,望乡谁解倚南亭。惟君信我多惆怅,只愿陶陶不愿醒。”也表达了这种惆怅烦闷的心情。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宦官发动了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裕为帝。听到这个消息后,韦庄真的绝望了。此时,韦庄想起师父“一定要没法在藩镇安下身来,为一方平安出力效命。”的话,其《赠云阳裴明府》:“已闻陈胜心降汉,谁为田横国号齐。”(田横,秦末起义首领,不肯称臣于汉)证明她已下了投靠王建的决心。王建非常高兴,当即命她为掌书记。据《唐诗纪事》载:朝廷“寻召为起居舍人,(王)建表留之。”
      好在王建虽出身低贱,待人却十分随和。他认为治蜀的首要措施是广揽贤才,自述:“吾为神策军将时,宿卫禁中,见天子夜召学士,出入无间,非将相可及。”可见在这一点上,他还是继承和借鉴了一点唐朝皇上的做法。
      王建虽然性情粗鲁,却颇善于经营。再加上蜀川恃险而富,一时间“士人多欲依建以避乱”倒成了文人才子荟萃的地方。其随从者除了韦庄以外,还有冯涓、牛峤、张格、毛文锡、贯休等人。
      韦庄入蜀后,以保地方平安为已任。抚民方面,在任掌书记(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主任)期间,有一个县令扰民,韦庄上书于王建说:目前“正当凋瘵(病)之秋,好安凋瘵;勿使疮痍之后,复作疮痍。”即不要使百姓生活雪上加霜的意思。在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难得还有人为民着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当处理好这件事,即将离开该县的时候,城中的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举着万民伞奉送韦庄返回成都。此刻韦庄所享受到人民所给予荣誉的愉悦与当年因“戕婢”事被押往县衙时被群众观看的负罪感判若天壤之别。在民众自发表彰活动的鼓舞下,韦庄暗下决心,只要有机会,以后还要多为民办好事实事。王建就此而任用韦庄为起居舍人。
      在避免内战方面,韦庄又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阻止了蜀王王建以“思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了发自于蜀内部的主动战争。天祐元年(904)8月,昭宗被朱全忠所杀,“高祖(王建)颇内怀兴复”,韦庄遂“以兵者大事,不可仓卒而行”进行劝阻。天祐三年(906)韦庄被任以西蜀安抚使。
      二是识破了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避免了来自外部藩镇的被动战争。“梁(朱全忠)复通好高祖(王建),推高祖为兄”韦庄笑着说:“此神尧骄李密之意也(指李密投降李渊,后为李渊所杀一事)。”
      不出韦庄师傅咸宜观主几十年前所预料,果然到了“有人废唐皇称帝”的时候,天佑四年(907)三月,唐王朝正式寿终正寝,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韦庄闻讯后,立刻遵师“此时就必须劝藩镇太守称帝立国”的遗言,本着维护一方安宁的原则,与诸位将领共同劝进王建说:“大王虽忠于唐,唐已亡矣,此所谓天与不取也。”于是,率官吏民众大哭三天后,拥戴王建即皇帝位。韦庄从此晋升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据《十国春秋》蜀国:“凡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皆由庄所定。”这一系列举措使得蜀地在最小程度上减轻了战乱之患,可谓功不可没。看来韦庄已然是在履行一个开国宰相的责任了。
      可是,正当王建就要正式任命韦庄为相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档子事,使得韦庄又差一点与宰相职位失之交臂。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韦庄当宰相的愿望到底能否实现,请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