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八章 树喻认父庭筠落第
  • 第八章 树喻认父庭筠落第
      原来,庭院中的三棵小树映入幼微的眼帘,在凝望中以高、低、中一字排开的三棵小树忽然化成温兄、自己和母亲三人在一起,这不是理想的三口之家吗?她在心里憧憬着温庭筠成为自己父亲后的美好生活时,顿时从心底升起一股幸福的暖流。那么,怎么才能使温兄接受这个要求呢?做诗不是讲究赋、比、兴之法吗?不如就以这三棵树作为比喻,说出自己的意思。做出决定后,就日日盼着温兄的到来。
      终于有一天,温庭筠照常来到鱼家,进门就看见小幼微正坐在屋门前出神,便问道:“幼微又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啦?”
      幼微说:“不是遇到,而是一直不开心。”
      温庭筠:“那是谁惹得幼微不高兴,说出来,看看为兄能不能给你释难解惑?”
      幼微一边起身走到三棵小树旁,一边说:“谁也不是,温兄你看,这三棵树长在这里好像是一家人一样。”
      温庭筠没有料到小幼微会产生这样的想法,还以为小孩子又在突发奇想,就随口应了一声:“是啊!旁边两个是大人,中间携一稚童。”
      幼微说:“您可知道这三棵树叫什么名吗?”
      温庭筠哈哈大笑,心想:“这孩子,真会玩耍,竟然要给这三棵树起名字。”
      他接着回答:“为兄不知,你可当场命名,我洗耳恭听。”
      幼微说:“既然为兄已经承认这三棵小树是一家人,那么,右边的这棵是吾母,中间的那棵就是我,左边的那棵自然就是您了。”
      温庭筠这才意识到,幼微设了一个套让自己钻,待自己钻进去以后,才揭开了谜底。温庭筠一把搂住小幼微的肩膀,说:“好懂事的孩子,你的意思为兄已然知晓,你的做法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你母亲着想。可是,生活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使你的母亲同意这样做,我家里还有弟弟和弟媳妇呢?我必须要征得他们的同意才行。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一家人,我经常过来照顾不也是一样吗?谁叫我这样喜欢你呢?”
      小幼微一听此话,美好的愿望落了空,就抽搐着哭了起来。庭筠赶紧设法安慰,他问道:“此事你的母亲可曾知晓?”
      幼微一边擦泪,一边摇头。
      庭筠就批评她说:“小孩子办事就是欠考虑,这事必须征得家母同意才行,如果汝母反对怎么办?”
      他抚摸着幼微的头说:“此事须从长计议,也容为兄再考虑考虑。”如此幼微才稍稍安定下来。不料,树喻之事却被人传为幼微向温庭筠示爱,至此贻误达千年之久。
      话挑明了,温庭筠反而觉得经常往来于鱼家不太自然了。一日,他拍了拍幼微的肩膀说:“为兄自(大中)元年落第,至今苦读八年,现春闱临近,为备再考,近期不宜频繁探视,还望幼微见谅。待为兄日后中第,定会厚报。这里若有事,我会安排家弟前来佑助。不知可否?”
      幼微听到此话,虽有些难过,还是哽咽着点点头说:“我知道,预祝为兄马到成功。”
      自此,温庭筠就不大去鱼家,依其诺,委托其弟两口子常到鱼家邀幼微一起去垂钓自是不提。
      且说此次春闱,由于大中年间在选才政策方面从紧,这就对在遵守考场纪律方面名声不大好的温庭筠极为不利。主考侍郎沈询竟然提前为温庭筠准备了一个座位,让他单独答题。如果说温庭筠是为了帮助别人才不能得第进士,那么,此次他没有帮助任何人竟也不第。可见,他原本并是不以考进士为最终目的。但考试结束后,他却递上一则谏言给了考官。其文曰:
      呜呼!吾皇明察沉断,法度无私,从谏如流,恭谦节俭,惠爱民物,人谓:煌煌大中,中兴在望。然政在人为,人从心使,心之昏昏,何来政之明察。政之不肃,又何来朝安,朝不安则民乱,国忧也。故政之所重在择贤,择士之源在于科举。自隋大业开科,至今二百余年,择士千万,蔚为大观。其孙伏伽坦言三事[1],娄师德驻边营田[2],郭震治边有方,平乱有功[3],张九龄明谏于朝[4]。
      虽功者拥其功,然利者仍欲其利,迂腐之风滚滚而来,皆以势、财、情以托之。开元多“棚”势[5],贞元“通榜”众[6];元和“苏张”、“三杨”权倾[7]。更有国忠怒,子落而录[8];张倚宠,子录以白卷。由是吾朝择贤之制流弊于外,致使朝政混乱于内。而吾等考场 “救人”之所为,较前实属小巫,是欲引为上之所察,不得已而为之是也。
      幸吾皇英明,元年下敕:“合在公,有典刑,依常例[10]”。止流风,革旧弊。科举之制整肃有日矣!
      微臣谏言:《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九科置二百余年,形制(题形)陈旧,考前死记其结(答案)即可,以致所取人并无真才实学,应停考三年,另创新制,再行复考,以辨真伪学识。
      此外,诸科中以“道举”最为迂腐,其中《庄》之尚玄,《列》之贵虚,稍助于政而无益于民。故特荐《孟子》以替代,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益于明君、民之道,利于固国。其:“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以明仁政,利于民生。其:“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是为孝悌,利于齐家。三者并驾齐驱,吾朝固而兴矣!
      果不其然,当年应试,出了两件大事。这头一件,据《旧唐书·宣宗记》载:大中九年(855)科举考试期间,举人虞蒸、胡简、党赞三人,科举考试找关系无门,结果找到了黄续之、赵弘成、全质三人,这三个人也没什么好的办法。经过密谋,竟然胆大妄为,伪造堂印(相当今教育部大印)、堂帖(文件),事先约定好,让黄续之身穿绯色衣衫,冒充官员把伪造的文书送入主持考试的礼部贡院。如果此举使得虞、胡、党三人中第后,好处费是一千六百贯文。结果正月八日,被礼部贡院的人识破捉拿。御史台据黄续之等招供,认定此案涉嫌四大罪名,其一,伪造公章罪;其二,伪造公文罪;其三,伪装官员罪;其四,私闯官府罪。奉旨依律法处以死刑。
      第二件,该年三月份,在宏词科制举的考试中,因题目泄密,主持考试的官员们受到御史台的举报,刑部侍郎裴谂被降职为国子祭酒,刑部郎中周敬复被罚二个月俸禄,刑部郎中唐枝被降职为处州刺史,监察御史冯颛也因为监督不力,被罚一个月俸禄。已经登科的十人,连同其考试成绩一并作废。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上述事件是温庭筠的提示,然而,他在应试落第后,遂被聘为方山尉的事实又显然说明其中必有一定的原因。否则凭什么让落榜的温庭筠去任方山尉?然而,温庭筠的苦心并没有白费,大中十年,谏言中的部分内容被报批。但是,其中关于以《孟子》替代“道举”的谏言却未被实行。仔细分析一下,一,保持“道举”是李唐王朝崇尚道教的重要特征;二,不以《孟子》为科目是因为它有损于统治集团的利益。总体来讲,是与礼部官员们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所以它的不被采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温庭筠赴职方山后幼微有什么反映,他们之间的关系该怎样保持,请看下章分解。
      注:
      [1]一、广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
      [2]娄师德主管营田十余年,取得了积谷数百万斛的巨大成就,获得武则天的嘉奖。
      [3]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
      [4]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
      [5]唐玄宗时,每当临近科考,豪门权贵互相串通,结为朋党,在科场之外形成多股势力,称之为“棚”。
      [6]贞元年间的一次科考,主试官权德舆按排陆参在外接受请托。韩愈所荐尉迟汾、侯云长、韦纾、沈杞、李翎、侯喜、刘述古等七人全都登第。就连崔群、杜牧、李商隐、卢肇、王维这些才子,也是因场外有梁肃、吴武陵、令狐綯等高官的力荐,才中榜入仕的。
      [7]元和年间,科场请托之风尤盛,以致出身寒微的考生纷纷被挤下榜文,无权无势人家的子弟几乎与榜无缘。人云:‘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尤可,三杨杀我’。‘苏张’即苏景文、张元夫,‘三杨’是指杨汝士、杨虞卿、杨汉公。
      [8]杨国忠儿杨暄,落榜,杨国忠大怒:“我儿何处不富贵,岂籍一名为鼠辈所卖耶?”遂取杨暄为上第。
      [9]张倚甚得宠幸,便将他的儿子录为第一。后来,有人揭发此事,皇上便召他前来面试,结果他“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
      [10]宣宗大中元年,宣宗下敕文:“有司考试,只合在公,如涉循私,自有典刑。从今以后,但依常例取舍,不得别有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