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九章 传情方山庭筠敷衍
  • 第九章 传情方山庭筠敷衍
      话说温庭筠就任方山尉临行时,甚至都不敢去向幼微道别。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缺少父爱的女性往往会表现出“好色”的心理特征和早恋行为。前述童年的幼微常喜欢与男童一起玩耍就是这种心理特征的显著体现。这种特征到了幼微少年时,与曾救助过她的温庭筠交往时就表现的更为明显,以至于她在十四岁上时便恋上李亿。温庭筠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深知一个单亲母亲带孩子的艰辛,也深知孩子渴望得到父爱的心情。他受不了幼微那祈求父爱的目光,因为,那目光会令他心酸心疼,令他产生不堪承受之重,令他不堪回首。总之,即要暂时离开她,还要远处默默地关注着她。因此,选择远去方山任职获得俸禄,也许是温庭筠所采取的以经济资助的办法。毕竟垂钓只是权宜之计,难以支撑两家五口的生活。
      大中九年(855)四月间,温庭筠到了方山(今方山县),大概是因为忙,始终没有与幼微联系暂按不提。
      幼微虽然年纪小,但也知晓,若认庭筠为父,自己不但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帮助,温兄在生活上也会得到照顾,不但不会成为温兄的累赘,说不定还会有助于温兄的事业,原本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事。她不明白这么好的事,温兄为何要从长计议呢?
      为了寻求答案,她几次都想找与温兄同住的那个李郢问个明白。可是,李郢总是吱吱唔唔的不肯回答。再加上他正在备考进士,整天抱着书本,无暇顾及。李郢的媳妇整天像影子似的跟着,生怕李郢被别人拐跑一样。唉!没有办法,只好以时间来换取了解吧!
      大中十年(856),邻居李郢如愿中第当了进士,听说考试那天投主考官一诗云:
      十年多病到京迟,到日风霜逼试期。线不因针何处入,水难投石古来知。
      青烟羃羃寒更恨,白发星星晓镜悲。可惜龙门好风水,何人一为整鳞鬐。
      石帆山下有灵源,修竹茅堂寄此村。闭户偶多乡老誉,读书精得圣人言。
      来时已作青云意,试夜忧生白发根。十五年余诗弟子,名成岂合在他门。
      (《试日上主司侍郎》)
      主考官大加赞赏,遂报批中第。
      对于幼微与温庭筠的交往,鱼母一开始并不在意。可是,随着温庭筠来家次数的增多,再加上他曾经救过孩子一次,又不辞辛劳地教授孩子读书、做诗、垂钓等,这些感激之情慢慢地升华为爱情。她觉得温庭筠此人面相虽丑,年纪也老了一些。但心底善良,乐于助人,又十分喜欢幼微。自己寡居多年,如果他能成为幼微的继父,这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机会。在庭筠未赴方山前,她不好意思提出,幼微以树相喻的事情自己又不知晓,待庭筠就任方山后,不再来家中,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他了。但此事又不能给幼微说,只是整日里少言寡语,守在织机旁,不停劳作。
      幼微见此情形,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遂对母亲说:“是不是想念温兄了?”
      鱼母说:“去去去,小孩子知道什么。”
      幼微接着对母亲说:“其实我前一段时间都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温兄。”
      鱼母急切地问道:“温兄怎么说?”
      幼微说:“他说要从长计议,征得您的同意才行。”
      鱼母责备道:“你这个鬼丫头,不早一点告诉我! ”
      幼微兴奋地搂着母亲说:“这么说你答应了,只可惜温兄已经走了。”
      鱼母说:“这种事情是要当面清楚的,傻孩子! ”
      幼微说:“不要紧,我可以再给他写封信。”
      幼微赶紧找来纸笔写道:
      温兄在上:
      兄至方山,已近经年。是否因公务繁忙,久无音信。不知在彼食安否,体安否,幼微及母甚为担心。烦请复信告知,以慰其情。
      兄至方山,幼微及母甚是寂寞。母亲因之,织锦不息,日见消瘦。幼微不忍,遂将去年之树喻之事,告知于母。母责幼微不早告知。看来,母亲已经同意,不知为兄意下如何?
      兄至方山,鄠杜韦氏奇事连连,一智一蠢,庄民频传。先是京兆尹韦澳,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巧辩皇上,公正执法,处置国舅庄吏,受民称赞。
      再是司农卿韦廑为得夏州节度官位,求术士占算,术士反诬其有异志,欲报之于朝。韦廑慌乱失智,将家中财物尽数赠送,以堵其口。术士得财自炫于外,被巡吏怪为盗而捕之,情急之下术士如实招来,后报之于朝。皇上将术士处以杖刑,韦廑贬为永州司马。庄民评之惜哉蠢哉。幼微就此书之,以搏为兄脍炙一笑。
      另外,与兄同住李郢,现已高中进士,特此报喜,与之同乐,愿为兄勿念。
      后附诗《早秋》以寄之,愿为兄赐教:
      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幼微拜上
      诗中“思妇”所指即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说,将她母亲目前已经开始“相思”的信息传递给温兄。
      庭筠接信阅毕,莞尔一笑,自言自语地称赞道:“幼微开心果也,若能真成吾女,此乃上辈所修福也。”庭筠知道鱼母已经对自己产生好感了,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不能接受这份情感。
      即刻回信道:
      幼微:
      来信收到,内情尽知,这里一切安好,请与汝母尽管放心。果如尔料,公务如山,日日忙碌,未及时回信,还请见谅。至于树喻之事,只有当面论谈为好,实在不宜书面答解。成人之事,并非简单所想,个中原因,日后终会知晓,容兄仍持“从长计议”以答,还望尔等多多保重才是。
      来信所及韦氏官场中事,的确奇特,一正一邪,皆出于韦家,可见为官,要以德见长,为兄就此领教,以至于引以为戒。
      感谢将李郢中第之讯告知于兄,为兄正为不知其能中(进士)否而着急,此信可称为及时雨也。
      公务繁忙,不再赘述。并附《早秋山居》一首以答: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兄庭筠
      诗中描绘了方山如画的景色,其最后一句“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充分表述了自适自足的心情与心境,没有参杂任何感情成份。
      幼微接信后感到非常失望。不久,李郢也欢天喜地地去湖州上任去了,家中只剩下他媳妇一人。幼微感到更加孤独和寂寞,整天除了钓鱼,就是在家熟读诗书。不过,李郢的中第,倒使得幼微产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考上进士,骑马戴花,在曲江饮宴题诗,进朝为官,那是何等的荣耀,何等的威风,何等的光宗耀祖。于是,就对与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开始关心起来,成了中榜进士的崇拜者(粉丝)。
      很快,又过了一年,到了大中十二年(858),据考,如果说青龙寺位于唐新昌坊的东南偶的话,那么,与之同坊的崇真观,其“南楼”就应与青龙寺南山门同在新昌坊之街南。
      大中十二年(858)春的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瓦蓝瓦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向南望,蓝天映衬下的终南山郁郁葱葱,一片翠绿,春意盎然。崇真观南楼前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阵阵暖风吹来,使人感到十分惬意怡然。一切都证明这里即将举行一场盛会。原来,当年中第的新进士们将要在这里题名显荣,人们早早地等候在这里,欲与中第的进士们同庆中第之喜,同享中第之乐。同样,得到消息的鱼幼微也与同伴一起前来观看。
      少顷,身着绛红衣服,斜挎绸带大红花的进士们骑马鱼贯来到楼前,只见他们翻身下马,立成一排,先向围观的人们行拱手礼。然后,依次转身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笔,饱蘸浓墨,在红榜上题名做诗。不一会,在人们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声中题名仪式结束。然后,进士们又骑马到曲江参加皇上为他们举行的盛宴。
      幼微与同伴这才走向前去欣赏进士们的墨宝杰作。进士们到底写了些什么,由于没有史载,不得而知。当时站在人群中的幼微,也因为个子矮,不能完整地看到诗句的全部内容,只能仰着头看见诸位进士的名字。她一时冲动,诗兴大发,就抓起笔,从人群中挤到甲等头名李亿的诗下题道: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刚一写完,就有人进行评论,只听得一个人嘴里不断发出啧啧声,说:“瞧!瞧!这姑娘的诗,写得不次于新科进士。”
      这首诗好在那里,首先让我们用现代的目光进行分析。该诗前联的上半句在宏观上描写自然景色,后半句将笔墨具体集中于题诗榜。一上,一下;一宏观,一具体,相互照应,浑然一体。后联则抒写主观体验,上半句叙述当时与周围人关系的心境,表现了因“罗衣掩诗句”,即别人的衣服阻档了幼微的视线,不能欣赏到进士们诗作内容的埋怨情绪。下半句,描写自己观看进士姓名时的行为和心理状。即看不见诗句,只能仰着头,白白的羡慕榜上进士的姓名。
      若依其纵向顺序看,两联的上半句都写得是宏观场景,一为自然宏观,一为社会宏观(围观题诗榜的人群包括主观情绪)。两联的下半句都分别涉及榜上的诗句和人名。一为客观具体的榜上诗句,是因“罗衣”所掩的视觉未见。一为榜上姓名,为主观所见及其徒然羡慕的心态。
      从主观上看,前联描写得是视觉所见外部的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象,而后联则主述主观因人工景象而产生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从诗句间的关系看,前联出句为对句提供了可施行的条件。试想,若在阴雨天,就不会有“历历银钩”的出现。题名喜事自然要挑个好天气。后联出、对二句更是相依而生。若无“罗衣掩”则无“举头羡”。故全诗呈多维立体态结构,浑然一体,意境深远,把一个急切欣赏进士诗作以及对中第进士企及的心情和行为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把幼微此诗提前当作进士题名来看,那么,二十六年的应试之路似乎有些太漫长了。
      无论从结构方面看,还是从意境的营造上看,此诗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所以,立刻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快,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李亿的耳朵里。等他再赶到崇真观南楼的时候,人群已散去,写诗的姑娘也早已不知去向。还好她的诗作还在,自然,名字也在。李亿读了这样的诗作,也感到十分佩服,他不知道写诗的人是出自何人门下,她的家庭背景,自然包括她的相貌,人品等等一切都是谜,都在等待着他的破解。
      那么,李亿与鱼幼微如何相识,相识后又如何,请见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