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六章 维生卖花得识庭筠
  • 第六章 维生卖花得识庭筠
      大约宣宗大中八年(854),没有学可上的鱼幼微和母亲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鄠杜。已经彻底失望的鱼母也不打算再让幼微上学。由于幼微从小性格倔强,整天喜欢与男孩子打打闹闹。鱼母嫌她整天疯疯张张,没有一点女孩的温柔样。女子无才便是德,便让她在家中学习刺绣、纺织一类女孩子们应该会的一些本领。一来是磨她的性子;二来是给日后出嫁早做准备。
      可是,幼微偏偏十分讨厌做女工,非要和母亲一起挣钱养家。鱼母拗不过她,只好由着她的性子来。
      此时正值牡丹花开季节,幼微从小喜花,就摘了一些拿到里弄来卖。一来可以随时赏花;二来也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些收入,一举两得。
      与其他采取游走式销售的卖花姑娘不同,幼微采用固定摊位进行销售,且引入了文化因子。自创了一首诗作为广告词写在牌子上,当作推销牡丹的招牌。题目是《卖残牡丹》,其诗云:
      临风兴叹落花频,芳意潜消又一春。应为价高人不问,却缘香甚蝶难亲。
      红英只称生宫里,翠叶那堪染路尘。及至移根上林苑,王孙方恨买无因。
      此诗的头一句是提醒人们一年只有一春,花期短暂,要珍惜啊!第二句是说她所销售的牡丹价高的原因就是花特别的香,香的程度都把蝴蝶都熏走了。第三句叙述了她所销售的牡丹来自宫里,即出身高贵。第四句好理解,她说这些花马上就要被移植到上林苑(今西咸世纪大道边)里,以后想要买都买不到了。
      文化的力量就是强大,这文雅的买花招牌往出一打,立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都纷纷议论,里弄里有一个小姑娘,人长的好,诗写的好,卖的花也好。一传十,十传百,把一个小小的卖花摊常常是围了个水泄不通。反正,这些来人中,赏诗的有,看人的有,真正买花的也有。来的人多了,幼微的卖花生意自然就火了,一天下来还能有不少的收入。忙不过来的时候,鱼母也时常过来搭把手。
      好景不长,幼微卖花的生意火了,别的卖花姑娘的生意就惨淡了,市场竞争就是这样。可是,这些卖花人正的不行就来邪的,她们买通了当地的地痞,说有一个新来的卖花姑娘抢了她们的生意。这些地痞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自然要为她们破财消灾。
      一天,幼微像平常一样在里弄口摆开摊位卖花,只见来了几个膀大腰圆的人,将卖花的摊位围了起来。幼微见状,便问道:“先生,买花吗?”
      其中一个人一边色眯眯地盯着幼微一边答道:“不买,我们看花。”
      其中的另一个人念着牌子上的诗题:“卖,残牡丹?嗨!把已经凋谢了的牡丹拿来卖,涉嫌欺诈。走!把她拉到官府里去!”
      幼微辩解道:“先生,不对,我这诗题上的‘残’是剩下的意思。事实上,我的牡丹花也确实只剩下这些了,不行的话,都送给你们。”
      始终色眯眯的那个人说:“谁说凋谢了,我看还没有绽放呢?送给我们,这可是你自己说的。”说罢就要动手拉幼微。
      幼微一边躲闪着,一边大声喊道:“来人啊!救命啊!”
      这一喊不打紧,街上的人呼啦一下都围过来观看。
      恰巧,著名大诗人温庭筠也路过这里,看到这里围了一群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听到一个女孩子的叫声。他挤进人群,看到有几个人正在拉一个女孩子。便上前拉开那几个地痞说:“青天白日的,你们几个大男人拉人家一个女孩子干什么?”
      那几个地痞看到竟然有人敢阻拦他们的行为,就一把推开温庭筠,恶狠狠地说:“老子在这一带混事,还没有人敢管,从那里蹦出个这么不识相的,来!弟兄们,咱们给他教教乖!”说完抬手就要打。
      温庭筠说:“慢!请听我说完再打也不迟。刚才尔等说,还没有人敢管尔等,那好,请听好了,鄙人姓温,当今京兆府大人姓什么想必就用不着再要我给各位提醒了吧!如果他再管不了尔等,上面还有皇上呢!”
      那几个地痞见来人如此镇定自若,又听说姓温,不用说,自然必与京兆尹温璋有关系,就赶紧灰溜溜地逃走了。
      幼微看见那几个地痞逃走了,就赶忙起身拜谢温庭筠:“谢谢伯伯!谢谢伯伯!”
      温庭筠连忙拉起她,详细询问了事情发生的缘由后,称赞说:“这首诗写的确实不错!只是这诗题中的‘残’确实招人误会,要是作为卖花的招牌,那无可厚非,要是作为一首诗作的话,建议将‘残’字去掉,改为‘卖牡丹’较为合适。”
      温庭筠读过幼微的诗,着实喜欢上了这个小姑娘。接着就对她自然介绍说:“我叫温庭筠,山西人,比你大三十二岁,今年四十二岁,我们交个忘年友,以兄妹相称吧!”
      幼微幼时离乡,初回乍到,人生地不熟。正愁没有个朋友做伴,见庭筠为救自己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如此侠肝义胆,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在交谈中自然要问起双方的居住地,幼微问道:“不知兄长家住何处?容小妹日后报答。”
      温庭筠随口吟道:
      垄麦青青一径斜,槿篱芳援近樵家。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鄠杜郊居》)
      幼微听罢便问道:“温兄!据诗中所叙‘斜径’、‘近樵家’、‘梨花’所叙,似与吾家所居处相仿。不知温兄否可领我去看看否?”
      温庭筠说:“当然可以。”说罢帮助幼微收拾起摊子一起向居处走去。
      果不出幼微所料,温庭筠与幼微家竟然住在同一个里弄,还是邻居,把幼微高兴的几乎要跳起来,心想这次卖花的收获不小,交了个良师益友竟然还是邻居,这下子又要有“学”可上了。原来,幼微并不死心,还想着学业的深造。
      温庭筠果不负幼微所望,他爱才惜才。见小幼微虽是女孩,却如此好学,认为将来定会有大出息,就倾其所能,实心相待、相教。他根据幼微诗作的水平判断,幼微的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合理,只是创作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只要稍加点拨,自身再努力一下,就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不折不扣的诗人。
      于是,他对幼微说:“学诗亦如写字,但凡学熟一家,便可熟能生巧,只要在这一家之中向上发展变化,便能形成自家之风,如此诗可成也。”
      幼微问道:“依温兄之言,我可以从那家入手?”
      温庭筠道:“开元时李诗上效《楚辞》,杜诗前仿《诗经》,贞元、元和以降诗人大多效仿魏晋,但宋、齐诗却少人仿效,所以,不如以南北朝宋、齐诗作为基础,具体以谢庄诗为主。如何?”
      幼微说:“愿遵温兄赐教!”
      温庭筠又说:“不过,在创作水准的预期目标上,不妨照着李白、杜甫的水平发展。”
      幼微说:“那恐怕达不到吧!”
      庭筠说:“古人云:‘人若专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所成。’又云:‘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故这志犹如黑夜里远处的一盏灯火,使人行而有向,心中有盼。反之,茫然,无顾也。”
      幼微说:“愿听温兄教诲。”
      庭筠又说:“谢庄诗作的特点是重声律,吾唐诗讲声重韵大抵发端于谢君,故《宋书·范晔传》云:‘性别宫商,识清浊,……谢庄最有其分。’《诗品序》亦云:‘宫商与二仪俱生,……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现在我为你讲解一首谢诗,权当抛砖引玉。”
      幼微说:“愿听其详。”
      庭筠清了清嗓子,站直了身子念道:“《北宅秘园》:‘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微风清幽幌,余日照青林。收光渐窗歌,穷园自荒深。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庭筠解释道:“此诗由宏观至微观,细致刻画了宅园之景,构形颇巧。与秋景相呼应,最后一句引入人物弦酒之乐,犹如画龙点睛,为诗景平添情色之愉,使得整个画面富有生气。其直中有曲,静中含幽,俗中有雅,婉约而不晦涩,可说是力状古宅之至矣!”
      庭筠又解释道:“除上述外,该诗严遵‘阴、林、深、音、寻’(in)诗律,富有很强的乐感,易于合谱赋乐,更适于用来演奏歌唱。”
      听罢温庭筠对谢诗的讲解,幼微获益颇深,遂在庭筠处借到齐宋诗集后,即刻开始便着手学习。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鱼母长期劳作,身体积劳成疾,已无多大力气支撑家用,小小幼微至少还须搭把手,出点力。要么学习,要么出去挣钱,这个问题非常实际的摆在小幼微的面前,该如何才能将学习和补贴家用统一起来呢?幼微又带着问题去找温兄。
      温兄足智多谋,果然不负幼微所望。他为幼微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欲知是甚主意,请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