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五十章 恒州驱虏善任范质
  • 第五十章 恒州驱虏善任范质
      时间过的很快,到了开运三年(946),契丹灭后晋。次年,刘知远称帝太原。
      契丹的统治传到耶律德光手里已经是日落西山,天福十二年(947)他不幸去世。这年五月的一天,刚刚被推选为契丹王的永康王兀欲为了除掉先前与自己争夺太子位,父亲死后又擅自任权知南朝军国事的赵延寿,就以召请赵延寿、张砺、和凝、李崧和冯道等人到自己的馆舍饮酒为借口,将赵延寿诱入内室囚禁起来。清除了这个障碍后,兀欲就在待贤馆接受蕃、汉官员们的拜贺,笑着对张砺等人说:“如果是燕王(赵延寿)在这里举行拜贺礼仪,我将会用铁甲骑兵包围此地,恐怕各位就不会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了。”
      对于兀欲的狂妄嚣张气焰,汉族官员是敢怒不敢言,和凝对此自然也是义愤填膺。由于李亿的原因,和凝向来和朝中李姓官员走的比较近。一日,她见到李荣便以李姓自居嘲之说:“呜呼!吾等亦算是前唐皇族,遂任由契丹横行中华,厚颜苟活于世,无所作为,犹如行尸走肉,与死者何异。然以后逝去,又有何脸面去见泉下列祖列宗,倘若蒙羞不得进入族祠庙堂,只好做个游魂野鬼算了!呜呼!惜哉!如若倒退二十年,吾定会趁城内空虚夺得城池,投奔后汉,绝不会坐以待毙?”
      这李荣原是唐太宗李世民弟滕王李元婴的裔孙,和凝此番话说得他是面红耳赤,当时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下去。回去后即刻与同族人商议,欲成就一番大事。一日兀欲派骑兵赶到恒州,紧急召见前威胜节度使兼中书令冯道、枢密使李崧、左仆射和凝等人。商议好了,欲一起安葬契丹先帝耶律德光于木叶山。这一天,冯道等人正要起身,突然城内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钟声。汉兵们闻声夺过了契丹守门兵士的兵器,杀死了十几个契丹人,冲入府衙。带头起事的李荣召集起汉兵和恒州市民,立刻打开武库,把兵器铠甲分发给他们。接着指挥焚烧牙门,与契丹士兵进行博斗厮杀。其它汉军将领也相继到达后,李荣又号召汉将合力起事。城中四下里顿时烟火冲天,鼓噪喊杀声震地。但由于汉兵们没有统一的指挥,不能够形成对契丹军的有效打击。契丹军队又从北门攻进恒州城,看见汉民就杀。恒州城眼看着就要再落入契丹军手中。这时,前磁州刺史李谷怕起事不成,急忙请冯道、李崧、和凝等人到阵前慰问和勉励士兵。士兵们见冯道等人来,好像找到了主心骨,顿时勇气倍增,个个当先,英勇杀敌。再加上城外村民们的鼓噪呐喊助威,使得契丹兵弄不清汉军兵力到底有多少,还认为自己已被汉军所围,这才向北落荒而逃。
      驱赶跑了契丹人后,冯道、和凝等人四处巡行安抚士兵和百姓们,大家都推举冯道为节度使。冯道此时又忘了自己是一个朝廷大臣,推托说:“我是个书生,只能向上奏报实情罢了,应从众位武将里选择留后。”此次驱逐契丹,虽然李荣的功劳最大,但由于白再荣的官位比他高,就让白再荣暂时代理主持留后事务,并将此事写成奏章,上报于后汉朝廷,兼请朝廷派援兵,以备契丹再来侵犯。后汉高祖知道此事后,便派左飞龙使李彦从领兵前往增援。白再荣无功受禄还觉得不够,又向李崧、和凝伸手讨要赏钱,在得到满足后,竟然要杀掉二位灭口,要不是李谷出手相助,恐怕二位已成刀下鬼。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整个恒州驱虏事件中,虽然没有史料证明驱虏事件是和凝的策划,但从事件的发起人之一,李谷对和凝的出手相救至少说明,和凝与事件的发起人李氏人有着一定的关系。如果说李荣发起驱虏是因,那么,李谷救和凝就是果。即如果没有和凝对先前对驱虏的策划,那么,就不会得到李谷的相救。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李荣发起驱虏原本是和凝的策划,所以,在和凝遇难时才得到了李谷的相救。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和凝与李氏的关系看,如果没有和凝和李亿的夫妻关系,那么,她的策划很难得到李氏的支持。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和凝与李亿的关系,才有了她与李氏接触的条件,及至其驱虏的策划能由李氏进行实施的可能。
      到了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河中、永兴、风翔府三个藩镇叛乱,郭威作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出兵平叛。在此期间,朝廷每次下达的诏书都措词正规得体,军务处置也十分切合实际情况,郭威阅后对此十分惊奇。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使者道:“这诏书是谁起草的?”
      使者回答“说是翰林学士范质。”郭威叹道:“他真是宰相的人才啊!”这句话和凝在十五年前就说过。
      广顺元(951)年元月,郭威即位,改国号为后周,任命和凝为太子太傅。并在民间到处寻访隐居的范质。找到后,郭威解下身上的紫袍亲手披在他身上,以示爱才惜才。回到朝中后,即刻命范质起草太后诰令,以及迎接新国君的礼仪规则等文件。虽然这些文件都是在匆忙间写成,但措辞得体亦如以前。乾佑三年(公元950年),便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广顺初拜范质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时兼参知枢密院事。这样范质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
      冯道对初做宰相的范质,从心眼里瞧不起,就在暗中观察他的举动,看看他是否称职。范质一接手主持政务就对手下人说:“凡是处理政事,或者写报告奏折,都应亲自体察实际情况,否则便会文不符实,漏洞百出,为天下耻笑。”冯道见此情形后,叹道:“真是识大体的人啊,在这一点上,我是不如他。”范质由此得到了重用。上述范质得到重用的事例说明和凝识人善任,有很强的预见性。
      与和凝相比,自天成二年(927)正月,后唐帝认为冯道:“多才博学,与世无争”遂命担任宰相。但他担任宰相以来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一、尽干些无关紧的事。天成四年(929)九月,后唐帝李荐勖和冯道从容地聊起近年来五谷丰登,四方无事。冯道得出“农民是最勤苦的”的结论,地球人都知道,等于没说。
      长兴二年(931)九月,后唐明宗敕令把内廷五坊豢养的鹰隼都放回山林,以后朝廷内外都不得再进献。此时,冯道关于:“陛下可称仁爱及于禽兽了”的奉称是典型的马后炮。
      长兴四年(933)十一月,追废故秦王李从荣为平民时,诸位大臣共同评议李从荣所属官吏的罪名,冯道极力为之争辩,遂议定为流放和贬官一事。这说明他是见有讨好人的机会就上。
      天福六年(941),冯道、李崧讨好身为皇亲宰相到处搜刮财货的杜重威,任用他为都指挥使,充当随驾御营使。为后晋的灭亡埋下了隐患,杜重威后来卖国投敌。这至少说明冯道不唯才是举,而是任人唯亲。这与和凝对范质的知人善任大相径庭。
      乾祐三年(950)正月,防御使刘审交去世。当地官吏百姓到朝廷上书,以刘审交生前有仁政的理由,恳求将其尸体留葬在汝州,以便能够侍奉他的坟墓,后汉隐帝下诏准许。汝州百姓相互聚集在一起痛哭,安葬了刘审交,为他建立祠堂,按时举行祭祀。身为太师的冯道对这个为民办事的好官却不以为然,更不加以称赞,却说:“他的为政,没有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能推广公正廉洁慈善仁爱的心并且实行罢了。”冯道嫉贤妒能的嘴脸一览无遗。
      二、关键时刻推脱责任,或模棱两可不表态。后晋高祖天福元年(936)八月,后晋高祖任用冯道守职司徒兼侍中。并下诏:中书知印只委予上相,从此事无大小,都委交给冯道办理,可见对冯道的重用。但他对于后晋高祖关于用兵谋略的征询,却回答说:“征伐是国家的大事,取决于圣上意志的独断。我是个书生,只知道谨守历代的成规而已。”此时反倒忘了他是一届宰相。
      乾祐三年(950)郭威写书信给刘承祐,说自己是被众军所逼迫,召冯道先回京城,留下赵上交、王度侍候。冯道告辞上路,隐帝刘承祐对冯道说:“我这次前来所依靠的,是您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所以没有顾虑。如今郭威夺走我的卫兵,事情危险了,您有什么计策?”冯道默默无语。站在隐帝身旁的客将贾贞,见冯道如此,便怒目而视,准备杀他。隐帝刘承祐急忙劝说:“你们不要草率鲁莽,这不关冯公的事。”这个隐帝也真是善良,自己身处危难时刻,冯道都不出手相救,反过来还要救冯道的性命。
      显德元年(954)二月,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冯道想不出好的办法,随波逐流附合群臣的否定意见。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废话。世宗说:“昔日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尝不亲自出征,朕何敢苟且偷安! ”冯道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唐太宗?”世宗说:“以我的兵力的强大,打败刘崇犹如大山压碎鸡蛋罢了。”冯道说:“不知陛下能不能成为大山?”
      三、卖主求荣。乾祐元年(848)七月,郭威向太师冯道请教良策。冯道说:“李守贞自认为是老将,士兵之心都归附于他;望您不要吝惜官家的财物,要用以赏赐士兵,这样就夺走了他所倚仗的优势了。”郭威听从了冯道的这条计策。从此众人之心开始归附郭威。
      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太师冯道率领百官拜见郭威,暗示他说:“侍中这一路不容易啊! ”
      周太祖广顺元年(951)正月,后汉太后颁下诰令,授予监国郭威传国玺印,正式即皇帝位。
      显德元年(954)四月,冯道去世。史称他著《长乐老叙》,自述历朝荣誉礼遇的情况。欧阳修却评判说:“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批评说,冯“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
      批判他“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并给予他“兹乃奸臣之尤”的评价。
      综上所述,如果说,冯道的“无廉耻”是为了在“狼虎丛中也立身”(《偶作》),那么,将这种“立身”建筑在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础上,他则将无愧于“兹乃奸臣之尤”这个称号的。与冯道相比,和凝在唐长兴四年(933)任主考官时就以自己能再任宰相的自信和持有范质将承自己的“衣钵”(当宰相)的预见,再加上在天福五年九月果然就任宰相,并称其职,立下巧平安从进叛乱的功绩,说明她不但能胜任宰相之职,还具有识人善任的能力。但是,历经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四朝为什么她只当了一届宰相,却总是任由不作为的冯道站在前台呢?正如司马光先生所言“非特道之愆,亦时君之责也。”也就是说,从客观上讲,任用冯道这样的“乖孩子”正是这四朝君子用人标准的价值取向。所以,产生“君则兴亡接踵”的历史现象就只能说是咎由自取 。
      再从其主观上看,外部因素是受醴泉院主持关于对大势要“顺势而为”,行君臣之道“莫要执拗”方能持久的影响。内部因素除了受年纪和体能方面的制约外,与李亿长相厮守作为她对情感归宿的企及,使得她在此阶段上,主要以当“观众”为主,并不企盼作“导演”,去刻意改变君王的思想。只要能避免战争,对她来讲谁坐皇位都一样。但是,面对外夷的侵犯,她则是不会坐视不管的。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恒州驱赶契丹是和凝的策反,但从前述恒州由李姓人发起驱赶契丹,又救李崧、和凝于白再荣刀下事件,再加上一如既往地将冯道推向前台的史实看,就不能不使人把和凝与驱逐契丹事件与相联系。所以,由李姓人发起驱逐契丹绝不是偶然的。
      后周显德二年(955)秋,和凝以背疽卒于其第,享年一百一十一岁。“背疽”乍看像是外科疾病,据李迅《集验背疽方》:“内发者不热,不肿,不痛,为脏腑深部病患,则较难治。”判断,和凝所得“背疽”实际上是一种近似于肿瘤的内科疾病,其病因是:“积之成之,或因暴怒喜悲思恐之气”。对于和凝来讲,这恐怕就是她历生死,受惊恐,持相思所得的结果。不然,她还有可能活的更长一些。从生活优越的李亿入宋时将与之相关词作的发表,再加上她在和凝时代并没有与相思相关的作品出现方面看,说明她在感情上已经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她晚年时与李亿一直住在一起。
      眼看着忍受着剧烈病痛折磨的和凝(鱼玄机)脸上写满了痛苦,朝中太医和下人围在床边束手无策,李亿的心像刀割样的痛苦,无奈之下,不由自主地坐到床边,握着她的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和凝此刻似乎感觉到病痛减轻了许多,她的脸上又露出久违的笑容,这回恐怕是要在鸳鸯枕臂上长“眠”了。良久,与李亿相握的手渐渐松了下来,脸上满足的笑容凝结了,一代经历坎坷的,被埋没的英才香消玉殒。李亿万分悲痛,放声嚎哭,这哭声中充满了悔意和遗憾,他实在不敢相信,这个矢志不移,苦恋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坚强傻妹,在还没有享受到多少爱的报答时,就这样撇下他去了,一颗颗老泪从脸上流下,又滴在已故和凝(鱼玄机)的脸上。他不知道,在没有她的日子里,自己该怎样度过。
      后周朝廷得知和凝去世的噩耗后即刻派人宣旨,为了表彰她的功绩,罢朝两日,诏赠侍中。
      若说汉代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曾被朝廷封为尚书而最终以女子身份彰显于青史的话,那么,韦庄(鱼玄机)则历经磨难、坎坷,几度更名,终于考上进士,女扮男装近八十多年如一日,以智力文功辅国,最终以男姓身份名垂青史。更为重要的是,她五十多年矢志不渝的爱情和持之以恒履道为民的精神都应该为历史所铭记。
      正所谓:
      靓才女嫁豪门终被抛弃,咸宜观戕女婢身败名裂。
      危局之下观主巧妙救治,虞又贤十余载虢州锤炼。
      贡院前经风波再改姓名,历落第青龙寺解惑顿悟。
      广明初避兵祸隐居洛阳,报恩吴君相携共建家庭。
      践履道赴润州从事周府,为民息战独身兴元接驾。
      访贤迹寻前夫向北再北,避难越中婺州终见李亿。
      龙纪初天时显江湘寻助,再落第识黄滔指点迷津。
      乾宁初列仙籍体验悲喜,入蜀十年立功位居宰相。
      功名成身勇退再次涅槃,五十年矢情不渝终团圆。
      乾化贞明衰年两中进士,勇和凝胡柳陂冒险护主。
      同光年以才得进翰林院,显公平撤荆棘得材范质。
      辅后晋再任相巧平从进,经坎坷受磨难玄机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