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盗王宝藏》


  • 作者:怀旧船长

  • 第二十六章 未解之谜
  • 第二十六章 未解之谜
      张耳东把灯挑更亮了些。
      萧邦突然向他鞠了一躬,说道:“感谢张船长救了我和一姝一命。”
      “原来萧邦也并不是个傻子。”张耳东眉毛一挑,“不过不是一条命,而是两条。”
      萧邦不是傻子?一姝听糊涂了。
      萧邦这才对一姝说:“刚才,如果不是老船长在控制室关掉毒气,打开房门,恐怕此时我们已经变成了两具死尸。”
      “小萧,没想到这毒气真是厉害。”张耳东站起身来,打开了“笼子”,“我只是在毒气刚泄出时弄了一点儿,恐怕只占这个瓶子容积的千分之几,就能使老鼠顷刻毙命。柳静茹这个女娃,真是可怕!”
      可你怎么会进入控制室?为什么要救我们?这是一姝想的问题。但她是个玲珑剔透的女子,此时更不多言。
      张耳东似乎猜透了一姝的心思,接着道:“小姑娘在想什么,老头子大概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小萧,你当然很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大概知道一点。”萧邦承认,“老船长是想为费教授报仇吧?”
      “此仇不报,誓不为人!”老人恨恨地说,“但你说我是为费教授报仇,你只说对了一半。”
      “哦?”萧邦不解,“难道老船长与柳静茹有仇?”
      “我和她个人也许没仇,但我跟神刀社不共戴天!”老人喘了口粗气,双目圆睁,嘴角白沫直冒。“我这条瘸腿,就是拜神刀社所赐!”
      这句话让萧林二人大吃一惊。
      一姝正欲问清原由,却见张耳东拿起高脚灯,一瘸一拐地朝前走去。萧邦轻碰了下一姝,紧跟着老人向通道深处行进。
      前行约三十米,通道已到尽头。老人放下灯,在尽头的墙壁上摸索几下,但听“吱呀”一声,墙上突然出现了一道门。有冷风吹来,将灯吹灭了。
      门外有了些许亮光。再往前行,张耳东扒开枯枝败叶,三人便出了地面。
      一姝回头一看,原来此处竟是墙根。暗道入口被一垄万年青遮挡,在地面极不容易发现。
      三人出得通道,张耳东很熟悉地领着萧林二人拐过一条小径,就到了一个陈设简单的院落。院落与费家小院相较,显得陈旧冷清。
      张耳东径直走向正房。正房有三间,中间的屋子为客厅,摆了一张八仙桌,几把高背木椅。
      此时正是上午八时,墙上的老式挂钟清脆地响了八下。
      张耳东示意二人坐定,从暖水瓶里倒了三杯水,才坐在萧林二人对面。
      萧邦一直没有说话。也许,他知道面对张耳东这样古怪的老人,言多反而坏事。
      张耳东自顾自地喝了口水,对萧邦说:“小萧,我知道你有很多疑问,大概也没想到我这么快就会露面。但迫于形势,我不得不找你。因为如果你我再不联手,恐怕都会重蹈教授覆辙,死于非命。”
      萧邦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一姝却疑云大起:这张耳东先前解读漆盒上雕刻内容,分明是引导萧邦和她前去泉州寻宝;而此刻又意外出现在地下密室,相救二人,看来对费教授密室的情况也极其熟悉……他究竟是友是敌?将他们带到此处,欲意何为?
      张耳东轻咳一声,说道:“小萧,小姑娘,事情既然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想我必须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你们。我与费教授相交莫逆,他遭逢大难,不仅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更令人忧虑的是,数百年来秘密流传的林氏宝藏,恐怕就不容易找了……”
      一姝心念一动。看来,萧邦判断准确,这张耳东与费教授果真就是一伙!
      “老船长是说,费教授突然遇害,对寻找道乾公宝藏十分不利?”萧邦这才说话。
      “是的。”张耳东点了点头,“你们或许不知,费教授穷尽大半生心力,全在寻找宝藏上。他曾对我讲过:这林道乾宝藏,除了价值连城的宝物,更重要的是埋藏了足以惊动世界的秘密!”
      “什么秘密?”一姝见张耳东浑浊的眼里精芒顿露,忍不住问。
      “郑和下西洋的秘密。”张耳东说。
      一姝差点儿笑出声来。她强行忍住,对张耳东说道:“老船长,虽然我生在美国,但对15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的事迹,也算略知一二。我翻阅过美国《百科全书》,大概记载如下: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一百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做过七次远征。这是世界皆知的事情,怎么会是秘密?”
      “是吗?”张耳东哼了一声,问一姝:“那你告诉我,郑和下西洋各类船只的长度、宽度、结构方法及各类船只的武装配备等是怎样的?郑和舰队的编队组成、指挥方法、通讯联络、号令传达等又是怎样的?郑和所乘坐的指挥旗舰及其他各船的航海日志都记载了什么?郑和所率领的水师官兵的训练方法是什么?他七次率领巨大船队远航而无一败绩,既使在航海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很难做到,他在没有现代通信导航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的?郑和舰队的后勤补给系统又是如何实施的?随船官兵的健康、疾病、医疗状况又如何保障?”
      一连串问题把一姝问懵了。她讷讷地说:“我……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这样形容郑和船队: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李约瑟作为一位外国学者,却撰著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样的重要文献,是很了不起的。但他的著作,也未能回答我上述的问题。”张耳东冷冷地说,“事实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无非是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以寻求真相。然而,真正的真相,焉能揣测而知……”
      “老船长是说,林道乾的宝藏里,可能有这些珍贵的文献?”萧邦将身子前倾,插话道,“可是,不是有学者研究过,在明朝成化年间,这些资料被官方销毁了吗?”
      “看来小萧倒也不是一无所知。”张耳东说,“对于这个事,官方民间都有一些说法。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离郑和最后一次远航三十年后,明宪宗突然动了下西洋的念头,命兵部调出官档《郑和出使水程》,但这些珍贵的资料却不见了。对此段事迹,明人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中有比较全面的记载:朱棣的儿子朱高炽继位时,依照前任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奏请,下诏停止宝船下西洋。朱棣之孙朱瞻基继位后,虽开禁令,复又禁止。成化年间,有太监为迎合明宪宗,举永乐皇帝朱棣下西洋的盛况,明宪宗朱见深即下诏索要《郑和出使水程》,兵部尚书项忠急命官吏入库查找。兵部郎中刘大夏便将书卷事先藏匿起来,吏遍寻不着。项忠鞭笞吏,令其再查,最终也未能找到。项忠怒斥吏:‘库中的案卷怎么可能丢失?’刘大夏在一旁应对:‘三宝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伤以万计,即使得其宝而归,于国家何益?这是一大弊政,以往大臣屡屡上谏过。旧案应当毁掉,以消除祸根,怎么还追究有无呢?’项忠听后,叹道:‘君阴德不细,此位不久属公矣!’刘大夏后来果然升任兵部尚书。”
      张耳东又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郑和出使水程》,记载着郑和及其部属二十八年远航的心血,是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航海经验教训,还有前人积累的航海经验和国防机密,怎么会说没就没了?后人皆以为刘独断专权,擅自作主焚毁了这些资料。但刘大夏系明朝中期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四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非见识浅薄之辈,可能会因循守旧,不主张海洋权益,但亦没有明证是他‘焚毁’了郑和资料,更大的可能是藏起来了。当然,也有当代学者论证,说清朝在搜编明代史料时,朝廷亦不主张海上贸易和海洋权益,故意将郑和资料删除甚至焚毁。”
      “然而费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发现林道乾当年纵横海上时,曾花了很大的精力寻找《郑和出使水程》。费教授在一次酒后兴奋地对我言道,他已知道林道乾秘密收藏这份关乎国运兴衰的惊世资料,但却没有告知原委。唉,随着教授不幸遇害,林道乾是如何得到这份无价资料的,已成不解之谜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就算你讲的《郑和出使水程》找到了,又有何用?”一姝问。
      “小姑娘,你不懂。”张耳东哼了一声,“郑和下西洋资料,包含了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磁力学、工程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生物学、医学等多门学科,代表了当时世界科技领域的最高成就。这些科学,经过几百年无数科学家的艰辛探索,迄今已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其中很多明代的科技,不见得比当今的科技差。仅郑和宝船的建造,现在虽然造出了模型,但仍然差距甚大。在中国造船技术与日、韩三足鼎立的今日尚且如此,我们就不能妄自尊大,轻视古人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大国的角度来说,当前中国提倡文明复兴。但一个国家没有找到伟大文明的依据,何谈复兴?这是其一。其二,上述这些科学门类,对近代的中国而言,多为舶来品,也就是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得以推进社会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找到这些中国独有的古代科技资料,追根溯源,去粗存精,不仅能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还会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科学门类,做到中西结合,今古相融,必将提升中国的科技实力。其三,这些资料具有宝贵的文物价值,一旦向世界展示,将会引起轰动,使那些诋毁东方文明的谰言不攻自破。而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资料发掘后,将会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激发热血男儿的探索热情,催生炎黄子孙的奋发精神。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果找到进军海洋的历史和心理依据,将会对中华民族产生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提振大国的勇气和信心。”
      这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一姝本想与他辩论,却见萧邦一直低头沉思,便住了嘴。
      张耳东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转头问萧邦:“小萧,你在想什么?我刚才讲的,还有几分道理吧?”
      “张船长高瞻远瞩,令萧邦十分感佩。”萧邦点头,“不过,我却是在想另外一个问题。”
      “你在想,是不是这个刘大夏将资料藏起来后,如何被后世的林道乾弄到手的?”张耳东问。
      “也不全是。”萧邦摇摇头,“既然费教授说林道乾得到了这份资料,那么这个过程就变得次要了。但我敢肯定的是,林道乾对郑和资料的看重,决不亚于那些珍宝。”
      “何以见得?”张耳东似乎来了兴致。
      “林道乾在朝廷和其他海上武装的逼迫下,最看重的就是如何建立一支类似郑和的庞大船队,以扳回屡屡失利的局面。建船队,一是财力,二是技术。财力呢,他纵横海上几十年,亦商亦盗,应该积累了相当的财富;而技术,在郑和的帆影消失在海上之后,官方复又禁海,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一落千丈,可能是他最头疼的问题。在他之前的郑和船队,举世无匹,别说掌握其全部技艺,即便是学到三四成,也足以对付当时的大明水师。”萧邦说,“因此我觉得,林道乾会更看重郑和资料,并将其视作东山再起、称霸大洋的秘密武器。”
      “如果林道乾真的有这些资料,他在兵败之后逃往北大年,完全可以将这些资料带上呀。”一姝插嘴。
      “如果费教授所言不虚,林道乾就根本不会带走这些珍贵的资料。”萧邦摇摇头,“别忘了,林道乾在北大年据地称王,是后来的事。他败走海上后,惶然四顾,辗转多处。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势紧急非常,生死悬于一线,前程更是茫茫,他不可能将被他视作根本的郑和资料带走,因为如果丢失资料或被外邦抢去,他就成了千古罪人。别忘了,林道乾在海上曾拒绝与他国海盗合作,并痛击过倭寇。况且,如费教授所言,他既然费尽心力埋藏重宝,就有极大可能将这些资料与重宝一并埋藏。”
      “小萧虽然是推测,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张耳东颔首笑道,“不过,如果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凭空臆测,并无多大用处。”
      萧邦点点头:“我想,费教授虽然没有对张船长讲林道乾是怎样得到郑和资料的,但张船长既然与费教授是莫逆之交,总能从侧面了解一些情况吧?”
      “是这样。”张耳东说,“费教授穷一生心力,志在寻得林氏宝藏。为此,他遍访泰国、新加坡、印尼、日本、美国等地,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份,加入了秘密组织神刀社,可谓用心良苦……”
      “那么,张船长与费教授结识,恐怕也与这神刀社有关吧?”萧邦打断了他。
      “你怎么知道?”张耳东面露诧异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