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鱼玄机传奇》


  • 作者:向哲

  • 第十七章 痴幼微咸宜急蜕变
  • 第十七章 痴幼微咸宜急蜕变
      幼微在咸宜观平静地生活着。她经常与观中道姑们一起,为别人家做道场,超度亡灵。幼微在做这些临终关怀的善事时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即为人代作悼亡诗,一举三得,即增加了临场的文化效应,提高了收入,也相应使自己的创作水平有所提高。有时候温庭筠也掺和进来,凑凑热闹。一次有一个人刚中进士便死了老婆,幼微去超度,作《和新及第悼亡诗二首》:
      仙籍人间不久留,片时已过十经秋。鸳鸯帐下香犹暖,鹦鹉笼中语未休。
      朝露缀花如脸恨,晚风欹柳似眉愁。彩云一去无消息,潘岳多情欲白头。
      一枝月桂和烟秀,万树江桃带雨红。且醉尊前休怅望,古来悲乐与今同。
      此诗意即,名在仙册人间不会久留,在仙界片刻人间已过十个春秋。鸳鸯帐下她的身体依旧温暖,笼中鹦鹉鸣不休。晨露点缀花瓣如哭脸,晚风吹拂柳叶如愁眉。驾彩云而去她无消息,多情男怎能不白头。她如同一枝桂和着烟雾开放,好像是万棵江边桃花落下雨水红。在酒杯前喝醉不要惆怅,自古以来的悲和乐与现在相同。
      温庭筠和《和友人悼亡(一作丧歌姬)》:
      玉貌潘郎泪满衣,画罗轻鬓雨霏微。红兰委露愁难尽,白马朝天望不归。
      宝镜尘昏鸾影在,钿筝弦断雁行稀 。春来多少伤心事,碧草侵阶粉蝶飞。
      其诗意即:英俊的多情男泪洒衣,(如)丝衣薄,鬓上雨朦胧。露水下红色兰花衰败忧愁不尽,白马素车升天远望不返回。尘起日暗俏影在,玉琴弦断大雁稀少。春来有多少伤心的事,绿草掩盖石阶粉色蝴蝶飞。
      再如幼微作《代人悼亡》: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
      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其诗意即:目睹桃花就怀念音容,把迎风杨柳叶看作美眉。玉珠返回龙洞谁得见,镜在妆台给谁说。从此以后梦中悲伤在烟雨之夜,忍受不了痛苦呻吟在寂静时。西边日落月东升,万分想念无由无了期。
      温庭筠作《和友人伤歌姬》相和:
      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一曲艳歌留婉转,九原春草妒婵娟。王孙莫学多情客,自古多情损少年。
      月儿缺花儿败不要悲伤,花儿一定会开放月终会圆。即使能因故禁得住怀念,也有艳花衰败于流水。一首艳情的歌留婉声,九泉下绿草嫉妒美貌。你不要学习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有损于年轻人。据之,一方面是温庭筠借此诗提醒幼微工作时感情不要太投入,因为悲伤过度会影响身体,从这一点看,庭筠对幼微还是呵护有加。另一方面也说明幼微十分重情,别人家有了丧事,她甚至比事主还要悲伤,经常动情嚎啕大哭。一场白事过后,这种伤感的情绪往往好几天都缓不过来。拿现代的话说是“入戏”太深,很伤身体。所以,这对于讲究养生的修行人来讲更是大忌。如此看,庭筠的即时提醒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社会生活中,生老病死,人之常情。那么,与之相应反映人们该方面情感的悼亡诗就应运而生。自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之先河,齐梁诗人沈约,隋诗人薛德音、梁江淹,及至当朝元稹和李商隐都擅长此类创作,及至蔚为大观,成为独特的悼念文化。所以,创作悼念诗作也是当时文人的必修之课。据之,不排除是庭筠对幼微在这方面的教授,从而也体现了庭筠以社会实践进行教学的思想。据她的切身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法往往收效甚大。
      那么,可能有人会问,幼微从哪里得到这些红白喜事的信息,笔者认为,温庭筠作为官场中人,在这方面自然功不可没。如果说幼微的咸宜观是一个经济实体,那么,庭筠就是一个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信息的政府部门代理。与幼微的合作,即是朋友合作,也是官商合作。她们之间有无利益分成,无史料为证。反正,幼微在咸宜观,已经用不着自己拢火做饭,已经有买几个女婢伺候自己的能力。当幼微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了独立的生存能力后,相比之下,在经济方面的需求满足了,特别是在李亿一去不归,情感空白无法填补的情况下,在此方面的需求就相对迫切了。常言道:富贵生*,一点不假。钱多了,生活好了思想就会发生变化,难免不会生事。
      人总是这样,有时候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想进步不容易,走下坡路学坏很容易。在感情上遭受挫折,后又寂寞难耐的幼微,拥有金钱后,就打算以破罐子破摔来麻痹自己。此后她就好像变了一个人。从在咸宜观门前张贴“诗文候教”告示开始,咸宜观门前车水马龙,比驿站还要热闹。小商小贩也伺机而动,在咸宜观前摆摊设点。鱼幼微自个忙了个一塌糊涂不说,整天迎来送往,端茶倒水,弄得几个侍婢也叫苦不迭。观主对此也十分不满。咸宜观本来是一个清静的修行场所,现在可倒好,倒像是一家妓院。天天红男绿女摩肩接踵,打情骂俏不绝于耳。起初观主的忍让主要是怜悯她被人抛弃,所以对幼微的行为听之任之,后来发现幼微并不因此领情,反而越发放纵。
      幼微堕落成如此状况,她的老师兼好友温庭筠到那里去了呢?咸通六年(865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第二年,他以国子助教主持科举考试,由于温庭筠以前在科场屡遭压制,所以,由他主持的科举考试与往届大不相同。除严格判卷外,“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土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考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之意。也就是说本届考试,由于采取了这种公正公平公开的方法,有效地杜绝了开科取土中的不正之风。温庭筠称赞这些榜文“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此举虽在当时被传为美谈,然而又给温庭筠带来了麻烦。他的做法和所示榜诗文中指斥时政,揭露腐败者的内容,更为权贵们所忌恨。特别是刺痛了当时的贪腐宰相杨收,恼怒之下将温庭筠贬为方城(湖北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尉。纪唐夫送他赴方城时,作《送温庭筠尉方城》: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醽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
      其诗意即:何故在清明的时代频频悲泣,长安城已看不见进士游宴的景象。诏书颁布附带着贬命,有贤之士才高则带累自身。饮尽美酒消除积怨,不要辞别官位掸除行路尘。方城如同去长沙的路,还隔着千山与万水。从纪唐夫诗意看,他还是希望温庭筠留在长安,庭筠是否去了方城,此不再赘述。
      话说,失去了温庭筠管束的幼微,变本加厉,越发不像话。观主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将幼微叫到房间批评了一通,说:“幼微,你这样做恐怕不大合适吧!你不顾惜自己,但总要照顾一下咸宜观的声誉吧!你好赖也算是一个道人,总不能败坏道家的名声吧!古人云:‘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夭也。’又云:‘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自自弃也。’从长远看,你还年轻,难道这一辈子不想干点什么事吗?”但是鱼幼微不但不服,而且反唇相讥,说:“干事情,那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我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观主见正面教育已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当面警告她说:“为师我把丑话说在前面,以后倘若闹出什么事来,你可要自己负责,与本观主无关。不过,你这个徒弟我可是收定了,从此,你就改名叫‘鱼玄机’吧! ”于是,就搬出咸宜观,在附近找了一个地方暂住,一方面眼不见心不烦,一方面静观其变。由此看来,鱼玄机与咸宜观主之间的冲突不仅仅是代沟问题,而且是人生观的差异所致。当时鱼玄机有词云:
      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又云: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
      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
      并认为:“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缓揭绣衾抽皓腕,移凤枕,枕檀郎。”“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才是她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这一点上,是她从对李亿的相思中苏醒过来后,才逐渐暴露出来。对此观主早有所料,他知道,有时候只有在病痛发作时才能对症下药。那么,咸宜观主打算怎么为幼微“治病 ”呢?请听下回分解。